首頁 > 正文
城口立足生態資源 “三聚”齊出共推鄉村振興

城口境內大巴山自然保護區秋色。(城口縣委宣傳部供圖)

明通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積分集中兌換活動現場。(城口縣委宣傳部供圖)

正在建設中的城開高速任河特大橋。(城口縣委宣傳部供圖)

  核心提示

  城口曾是我市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之一,去年8月又被確定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近年來,城口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所作重要講話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統攬經濟社會發展,牢牢守住保障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紮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鞏固拓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建設農文旅融合發展示範縣。

  暮春時節,海拔1500余米的城口縣明中鄉金池村,連綿群山滿目新綠,油菜花海片片金黃。

  霏霏細雨中,村民郭久友、陶運清夫妻正在地裏施底肥,為移栽獨活藥材苗作準備。“今年準備獨活、魔芋各栽兩畝,再在周邊樹林裏養點雞子,我們家絕不會重新戴‘貧困帽’。”郭久友頗有底氣地説。

  去年4月,郭久友被查出身患重病,一度失去生活的信心,“家裏娃娃要讀書,又要花錢做大手術,那段時間心裏焦麻了!”在核實郭久友情況後,去年6月,政府將他家納入易返貧致貧戶監測清單。通過綜合保障、産業幫扶、就業幫扶、教育幫扶等6項措施,一家六口生活有保障、經濟有來源,不再為娃娃讀書發愁,不再擔心因病致貧,郭久友也重拾了生活信心。

  據統計,城口去年脫貧戶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6092元,較上年同比增長了14.4%,實現農村人口返貧致貧“零發生”。通過加強組織建設、集聚人才資源、發展集體經濟,城口乾部群眾大步邁向鄉村振興,農文旅融合發展示範縣建設加快推進。

  生態聚財

  綠水青山成為産業發展最大底氣

  白色嵐靄纏繞在青翠的山腰,潺潺的前河從明中鄉雲燕村流過。河畔的梯田,是村裏的川貝母種植試驗基地。綠色的貝母花,狀如鈴鐺,搖曳在枝頭,浸透了春天的氣息。

  “深山出好藥。我們雲燕村種植出來的藥材,深受藥商歡迎。”村支書兼村主任李明旭輕撫“鈴鐺”,頗有些自得。

  明中鄉森林覆蓋率超過70%,是城口縣生態最好的鄉鎮之一。為了保護山中的每一片綠色,該鄉嚴格落實多級“林長制”,村民的環保意識也大大增強。與此同時,全鄉62名生態護林員一邊負責巡山宣傳生態保護重要性,一邊還要負責防止亂砍濫伐和私挖盜採,保護動植物資源。

  “樹更多、山更綠,連雨天從山上流下來的溪水也基本是清澈的,很少混有泥沙。”李明旭説,最清新的空氣、最甘甜的泉水,加上標準化的種植規程,讓雲燕村中藥材成為藥商爭相收購的對象。目前,該鄉已發展起各類中藥材約2萬畝,其中僅獨活就有1萬畝左右。

  利用良好的生態發展綠色産業,是城口發展産業、實現鄉村振興最大的底氣。近年來,該縣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國土綠化提升行動等,全縣森林覆蓋率已達72.5%,成為我市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區縣,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連續11年保持全市十個重點功能區第一。目前,該縣已成功創建市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創建國家級森林鄉村6個、市級綠色示範村51個,有60%以上的農戶享受4項以上的林業收入。

  依靠豐富的綠色資源,城口聚焦城口山地雞、城口老臘肉、中藥材、食用菌和茶葉等發展綠色産業,創建了河魚鄉平溪村等3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35個市級“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去年,該縣農業總産值達20.7億元,農産品加工産值4.1億元。

  農文旅融合是城口利用生態資源的重要途徑。去年,該縣被命名為全國森林旅游示範縣,隨着亢家寨旅游景區投入試運營、厚坪龍盤集群片區建成投運,全縣接待游客430余萬人次。

  黨建聚力

  黨員幹部成為鄉村振興主心骨

  清明剛過,廟壩鎮香溪村崩溪河兩岸茶園,茶葉綻放出黃綠色的新芽。三三兩兩散落在茶園裏的村民,一邊不停地掐下芽尖,一邊擺談着今年的發展打算,茶園裏蕩漾着歡聲笑語。

  過去,由於黨組織渙散,香溪村是遠近聞名的“空殼村”,村民增收乏力。為此,村支兩委班子通過調整,吸納了更年輕、更有經營頭腦的幹部。

  2018年,村裏的“網格長”分頭調查,了解村民發展意見和建議。隨後,村裏基於香溪村的自然條件以及村民意願,啟動“三變”改革,組建起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下設兩個公司,分別對景區和茶園進行開發、管理。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完成日常工作後,村支書劉漢東帶領黨員幹部帶頭種植、管理茶園,在河灘義務清理垃圾。首屆啤酒消夏節,不少村幹部每天早上六點就到現場維護環境和秩序,深夜一點過才回家。

  産業發展起來後,脫貧戶周其東被網格長“勸”進茶園打工。慢慢地,原本嫌打工“來錢慢”的周其東發現,靠雙手掙錢,心裏更踏實,腰桿也更直。後來,他不僅脫了貧,還成為當地靠勞動致富的典型。

  目前,香溪村建起茶園800余畝,景區旺季生意火爆,還帶動了大量農戶銷售農産品增收。去年,香溪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萬元。“沒有幹部帶着我們幹,恐怕不會有今天!”周其東感嘆。

  組織和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城口構建“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基礎網格”四級共1139個基礎網格,7300余名黨員幹部下沉網格,對脫貧戶進行動態監測;通過引入人才、將黨組織建到産業上、與龍頭企業對接等,強化鄉村振興的資金、技術、人才等支持,將更多優質資源配置到縣內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實施鄉村人才培育行動,大力培養鄉村專業人才,開展致富帶頭人培養工程、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鄉村振興巾幗行動等,支持和引導各類人才服務鄉村振興。

  文化聚心

  團結一心共謀發展

  咸宜鎮李坪村二組村民劉久剛家堂屋裏,貼滿了兒子劉國康的獎狀。其中最新的一張,是這個寒假小劉在李坪村“鄉村振興作文大賽”中獲得的特等獎獎狀。

  “為了寫好這篇作文,兒子還‘採訪’了我們。”劉久剛説,“向兒子擺起李坪村的過去時,我們才發現,這幾年李坪村變化真的大!”

  今年1月,李坪村支兩委發出“徵集令”,號召放假回家的學生以《我眼中的……》為題寫作。這激起村裏不少娃娃觀察李坪、歌頌家鄉的熱情。劉國康向父親和村裏老人諮詢,發現村裏道路、醫療條件大為改善。

  在外地上大學的劉婷寒假回家時專門在李坪逛了一圈,驚訝地發現包括自己外婆在內的不少老人,賣農産品已不再是背背篼趕場,而是請電商合作社代為推銷……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方面。”李坪村第一書記、作文大賽發起人何定龍説。這次作文大賽,直接參與者是村裏的娃娃們,但更多的村民通過作文比賽“曬”出的幸福,看到了李坪的可喜變化,也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現在,村裏積極參與農業技術培訓、通過志願活動參與掙“積分”的村民越來越多。

  通過鄉風文明示範行動,城口積極實施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計劃,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截至去年底,城口縣通過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點)549個,打造村(社區)示範點320個,8萬餘戶群眾積極參與“積分超市”活動;組建“鄉賢會”204個,調解各類民事糾紛2400余起;結合地域、文化特點,針對鄉村振興需求,推出農技推廣、技藝傳承、科普文化三大類課程,培訓農民8300餘人次。

  城口加快建設“三縣一城一樞紐”

  城口是我市最後一批摘掉“貧困帽”的區縣之一,也是全市4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如何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城口的高質量發展?近日,城口縣委書記張繼軍接受了重慶日報記者專訪。

  記者:與其他區縣相比,城口最大的比較優勢是什麼?

  張繼軍:城口地處大巴山腹地,生態是城口的根本。目前,城口圍繞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範縣,加快實施大巴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工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開展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取得良好成效,森林面積達到358萬畝,成功創建市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生態已成城口最靚的底色、最大的優勢。

  記者:完成脫貧攻堅的城口,未來五年確定了哪些發展目標?

  張繼軍:去年底,縣第十四次黨代會描繪了未來五年城口的發展藍圖,確定了加快建設“三縣一城一樞紐”的發展目標。其中,“三縣”是指加快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示範縣、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範縣、農文旅融合發展示範縣;“一城”是指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大巴山生態康養城;“一樞紐”是指建設渝川陜毗鄰區縣綜合交通樞紐。

  記者:在“三縣一城一樞紐”的發展藍圖下,城口將採取哪些具體措施?

  張繼軍:我們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持續辦好“三件大事”。

  當下城口最主要的任務,是抓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守住守好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深化産業、就業、消費等幫扶工作,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全面推進“五大振興”,用好“一縣一策”,推進農村“三變”改革、“三社融合”,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組織;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持續補齊教育、衞生等短板,加強特殊困難群體關愛;着力創建一批鄉村全面振興示範點,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示範縣、城宣萬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範區。

  此外,將持續抓好改善交通、保護生態、農文旅融合“三件大事”。交通方面,持續打好交通建設突圍戰,確保今年底縣境內G69銀百高速通車、全力保障渝西高鐵(城口站)開工建設,升級改造普通幹線公路,建設“四好農村路”,構建外聯內暢交通體系;生態方面,圍繞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範縣,持續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碳排放權交易等改革,推動生態優勢變為發展優勢;農文旅融合方面,依託綠色生態資源,弘揚紅色文化,做好“綠色”“紅色”兩篇文章,突出“巴山原鄉、生態城口、紅色沃土”特質,因地制宜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構建綠色低碳産業體系,打造大巴山國際旅游度假區。

    記者 羅蕓

編輯: 王龍博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57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