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在春天的仁龍村,柑橘林裏的鬱鬱蔥蔥,水池裏的波光粼粼,排洪渠裏的流水潺潺,無不彰顯了勃勃生機。近年來,重慶市江津區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農業綜合開發長江綠色生態廊道項目(以下簡稱亞行項目),緊緊圍繞“生態修復”建工程、布措施,將仁龍村引向山水融合、糧經融合、農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仁龍村位於江津區支坪鎮西部,曾因修建重慶繞城高速公路環山坪隧道不慎破壞了地層結構,導致該村7口山坪塘常年乾涸,人畜飲水困難。亞行項目實施後,建成排洪渠1.903km,鋪設低壓管道6.852km,建成座水池14座,維修山坪塘9口,營造了4.66萬平方米的水域面積。
亞行項目修建的排洪渠等水利設施。
除水環境治理外,還進行了土壤生態修復。據江津區農業農村委四級調研員袁真貴介紹,該項目實施過程中,對村裏養豬場産生的糞污進行了收納處理,達到了沼水入池、綜合利用的目標。並推廣有機肥種植,栽種柑橘樹1.6萬株,面積達405畝。“柑橘林既可以起到生態涵養水源的作用,又有較高的經濟收益。行間套種大豆,能起到固氮培肥作用。有機肥能改善土壤透氣性和提高有機質,土壤含水量和肥力不斷提升。”袁真貴談道。
亞行項目水利設施。
隨着亞行項目的建設,不少村民開始回鄉創業。據仁龍村黨支部書記白權軍介紹,項目區1公里內新建民宿、農家樂共3家,另有3至5家市場主體準備投資項目區內的相關休閒産業。據初步統計,2022年1月至3月上旬,到項目區休閒觀光的游客達到5000人次以上。
蓄水池。
農旅融合發展使村民收入增加,生活條件改善。“我們有22戶村民改建、修繕了老舊房屋,人居環境改善。”白權軍説。
重慶市江津區農業農村委農田建設科科長張波認為亞行項目推進了仁龍村的鄉村振興步伐,“水環境治理促進生態振興,土壤生態修復促進産業振興,農旅融合牽引人才振興。這是一條山水融合、糧經融合、農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亞行項目推進仁龍村的鄉村振興步伐。
據悉,支坪鎮已將項目區域列為全鎮鄉村振興示範試點,將進一步配套實施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對項目進行“亮化、美化、綠化”。支坪鎮政府副鎮長程衛鋒&&,要將仁龍村打造成一個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達到産業興旺、交通便捷、人民幸福感持續增長的狀態。(龔正 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