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該局聯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近期在重慶秀山發現一種新的魚化石類型——濱海涌洞魚,並揭示了濱海涌洞魚在早期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的重要位置,為世界遠古魚類新增了一個新的高等級生物類型。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期刊《地質學報》(英文版)上發表。
濱海涌洞魚復原圖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
據化石實物,濱海涌洞魚頭部有一層硬骨,像是戴上了半圓形的“頭盔”,全身只有4厘米至5厘米長。化石發現者之一、重慶地質礦産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陳陽博士介紹,該化石被發現於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涌洞鎮,地層距今約4.36億年。濱海涌洞魚是一種盔甲魚類,是東亞地區特有的無頜類脊椎動物,主要生存於淺海和濱海環境。
研究成果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古魚類學家朱敏&&,濱海涌洞魚生活的志留紀是地球演化的關鍵時期,期間構造運動劇烈,生態環境強烈波動,形成了一“黑”一“紅”兩套特色地層,其中紅層缺少化石發現,被地質學家稱為“啞地層”。濱海涌洞魚在“啞地層”中被發現,為華南地區志留紀地層的精細劃分對比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具有重要的地層學意義。(記者周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