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沙坪壩:打開文旅融合發展密碼

  鄉村振興是一個長遠戰略,中央明確設計2020年、2035年、2050年的發展路徑圖和階段規劃,最終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全面振興。

  如何在轟轟烈烈的鄉村建設中,找到合適本土發展的鄉村振興戰略?近年來,重慶沙坪壩區高位推動、頂層設計,結合豐富的文化底蘊、良好的自然環境以及深厚的農業基礎,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統籌推進農村“三變”改革,重點打好農村人居環境、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硬仗,加快促進文明鄉風,形成以文旅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樣板和示范。

 鳳凰花海花開景美醉遊人。(唐鴻姿 攝)

  以文塑旅 深化供給側改革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失,留在村裏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土地撂荒日趨加重,生産效益持續低下,基礎設施嚴重落後,村莊淪為“空心村”“空殼村”。

  與此同時,隨著都市壓力的劇增,人們也開始渴望返璞歸真,向往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環境,鄉村休閒度假遊的需求與日俱增。

  一端是農村各種發展難題亟待解決,一端是鄉村休閒度假需求不斷增長。如何找到突破點?“以文塑旅、農文融合是最有效的破解之道。”沙坪壩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文化旅遊産業是典型的“第六産業”,跟健康養生、休閒娛樂、文藝創造、工藝品發展等很好銜接,滿足人們日益豐富的鄉村度假需求,還可以有效延長産業鏈,形成鄉村發展新的增長點。

  作為重慶市的科教文衛中心,沙坪壩區歷史悠久、文化厚重,遺留下磁器口古鎮、白公館、渣滓洞等歷史文化遺産,也有川渝茶馬古道為代表的石院村傳統商貿文化遺址,還有以普照寺、雲峰寺等為代表的佛教文化遺址等,以及得天獨厚的鄉村文化、非遺資源、古村落文化等資源……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文化旅遊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沙坪壩文化旅遊的頂層設計,還體現在跟“農”的融合。全區多次出臺關于休閒農業、三産融合、農業資金管理、農業項目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重點支援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

  經過多年發展,沙坪壩鄉村文化旅遊的格局已初具雛形——

  一是,歌樂山森林公園→頤麓歡歌生態園→海石公園 →七彩祥耘開心農場→太寺埡森林公園→荷塘悅色→普迪生態農業園→桑醍藍莓野營花園→永寧生態園生態樂園之旅。

  二是,紅嶺溪谷休閒生態農業園→彩月農業休閒觀光園→鳳凰花海原鄉風情之旅。

  三是,“遠山有窯”創意工作室→“螢火谷”文創農場→縉泉燒·陶瓷文創基地→鏡藍染藍染工藝特色中心→文化大院→山明竹隱→石頭花園鄉村體驗之旅。每逢春光,頤麓歡歌生態園賞花節開幕,人們不僅能看到迎春綻放的桃花、梨花、李花、油菜花等,還可以領略諸如“漢服巡遊、漢服快閃、漢服遊園、創意市集、國風藝秀”為特色主題的傳統文化。每逢夏日,在永寧寺村荷塘悅色景區,遊客不但可以觀賞到嬌艷美麗的荷花,還能看到充滿藝術氣息的荷文化標語標牌,體驗荷文化和慢文化帶來的無窮樂趣。

  一個個迥然不同的農文旅項目落戶在沙坪壩,沙坪壩逐漸成為主城的“文化棲息地”和“世外桃源”,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日漸明晰,各項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的配套政策逐步細化,農業農村發展的相關問題也逐步得到解決。

  改革為徑 激活發展源動力

  如果説旅遊是興村富民的“新動能”,那麼“三變”改革則是撬動鄉村旅遊的“變速器”。

  走進七彩祥耘開心農場,人們可以了解蓑衣、鬥笠、石磨等農具,學習農業科普知識,還可以體驗耕地等農事活動。開心農場成功打造的背後是流轉了土地500余畝,引導近50戶農民搞起了農家樂、特色餐飲、停車場等經營項目,帶動當地427戶家庭增收創收。

  這是沙坪壩“三變”改革的一個剪影。全區圍繞三條景點路線,探索將農村獨特的自然生態、田園風光、農業載體、人文景觀、特色休閒小品等資源,以集體建設用地、廢棄學校和企業、農民宅基地、農民林權地等資源資産、以及資金(財政資金股權改革)入股到鄉村旅遊項目中,促進“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全面激活農業農村的發展潛力。

  在中梁鎮,村民將土地流轉出來發展規模農業,引進新型市場主體,發展股份合作社、股份發展聯盟等模式,形成浩瀚園林、荷塘悅色、花田築夢、藍香緣、普迪農業等農業綜合體,實現鄉村文化旅遊由單一的農家樂、採摘園模式,向融合化、品質化的農耕文化體驗園、主題文化農莊、度假村寨聚落、民俗風情大院等方向升級。

  不僅如此,每年中梁鎮還會舉辦花卉觀賞、水果採摘、美食品鑒、農民豐收節等各式各樣的節會活動,同時將鄉土文藝表演、傳統工藝體驗、鄉村特色餐宿和創意定制農業全面融入旅遊服務,促進文化、農業和旅遊的深度融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及農村“三變”改革以來,豐文街道三河村通過對集體資源、資産等進行清産核資,確權確股,把村民變成了股東,並組建舜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對集體資産實行股份制經營。全村以文創項目為著力點,盤活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形成都市現代農業、休閒觀光體驗、文化創意産業協同推進、融合發展的産業格局。

  村民羅文淑怎麼也想不到,自從村裏發展旅遊後,好事會“從天而降”。家中閒置多年的豬圈屋居然被舜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租過來,改建成了古樸、有格調的書屋和咖啡屋,有效地增加了她的資産性收入。

  改革為徑,旅遊為魂。沙坪壩區正通過改革創新,讓農村的風俗、土地、勞動力、資産、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串珠成線打造農文旅精品旅遊路線,讓鄉村煥發出新的發展活力。

  撬動鄉土 變現美麗生産力

  “利用古村落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遊,實施文旅融合。”沙坪壩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獨具特色的鄉土風情、文化資源本身就是鄉村旅遊最鮮活的載體。為此,實現從閒置資源資産、人居環境向文創旅遊産品的轉變是沙坪壩區探索鄉村旅遊的著力點。

  豐文街道以三河村為核心,在“民豐物阜,通文達禮”的理念引領下,按照“文旅新城,和美之街”的定位和發展目標,建設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大美三河,打造了文化大院、縉泉燒、楠之林雪生態園、遠山有窯、遠山茶社、螢火谷農場等多項文創項目,走出了一條藝術、農業和旅遊相結合的鄉村振興之路。

  “遠山有窯”是三河村農文旅融合的起點。當地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座土窯改建成休閒體驗土陶技藝的復合空間,所有材料就地取材,舊物利用,為“土窯”增添了神秘的藝術氣質。在這裏,人們可以體驗土窯制作與休閒娛樂,還可以感受到傳統材料與建築美學有效融合的視覺體驗。

  “遠山有窯”開放後,很快成為大學城附近的人氣地標,吸引了大批遊客。隨後,關于藝術、鄉村和旅遊的融合不斷復制——

  “文化大院”是基于拆遷廢棄的宅基地改造而成,以“遠山有源”為主題,其設計遵循主題故事化、故事情景化和藝術鄉土化等,分三河之源、發展之源、民俗之源、勞作之源等多個板塊呈現三河村、豐文街道及沙坪壩的發展與創新等方面內容;“縉泉燒”以復興歷史窯口,挖掘地方名特,用陶瓷為載體,傳播巴渝文化為己任,用創新的思維將城市文化、歷史名特與陶瓷結合,開創極具特色的陶瓷文創産業;螢火谷農場用活菌和益生菌衍生成的酵素,為螢火蟲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構建“自然生態以及生態農業勞動主題”研學營地;“楠之林雪”發展生態蔬菜、水果的採摘,打造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研學基地……

  據沙坪壩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三河村已有15個文創産業、4個農旅産業、6個配套産業。近年來,全村鄉村旅遊接待遊客近3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近3200萬元。

  與經濟同樣蛻變的還有人居環境。為了將美麗進行到底,三河村堅持以村莊規劃引領環境整治,配齊花園綠地、垃圾收運、污水治理等公共服務設施,推進改水、改廁、改廚;立足“清潔、秩序、美化”目標,在道路兩旁、房前屋後栽花種樹綠化美化家園,規范改造圈舍、柴棚,不見生活垃圾、白色垃圾、建築垃圾,讓生態宜居的人居環境變成村裏的新風景。

  在中梁鎮,這種變化也體現得淋漓盡致。近年來,中梁鎮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帶項目“中梁·都市村莊”。“農房改造”工程成為村裏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墻面用石塊裝飾,屋頂用上嶄新的木料,房前屋後布置花壇,青山綠水,彩色大道環繞,村莊呈現出生態宜居的現代農村風貌。

  隨著鄉村旅遊不斷推進,在沙坪壩,像這樣變美的村莊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越來越好,各種優秀傳統文化、農耕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和弘揚,文明鄉風達到新高度。

  深化供給側改革,釋放農村發展活力,推進鄉村美麗宜居,沙坪壩促進文化、旅遊和農業相互融合,補足了鄉村振興過程中的諸多欠賬,形成了新的發展優勢、新的增長點。

  下一步,沙坪壩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將全面落實中國共産黨重慶市沙坪壩區第十三次代表大會精神,統籌全局與一域,統籌當下與長遠,統籌發展與安全,一體助推全區“長架子、長肌肉、長模樣”,促進沙坪壩城鄉融合,在保持增速中調優結構,不斷提升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持續提升城市經濟品質、人文品質、生態品質、生活品質;助推沙坪壩“圖新、圖變、圖強”,爭創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范城市,加快推動歌樂山·磁器口國家 5A 級景區創建,聯動紅岩聯線持續打造渣滓洞—白公館等紅色 IP,係統升級“千年磁器口·時代新磁場”古鎮名片,精心繡出“遠山有邀”詩意田園,持續推進重慶文旅城、融匯溫泉城等提檔升級,推動紅色遊、古鎮遊、鄉村遊、都市遊全域融合、深度融合,打造“讓遊客慢得下來、靜得下來、住得下來的”都市旅遊目的地。

 

編輯: 王彩玲
圖片中心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427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