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渝鄂跨省司法協作保護長江三峽生態長廊

   2月28日,重慶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與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共同簽署《長江三峽生態長廊司法保護框架協議》,進一步深化跨省聯動司法保護長江三峽生態長廊協作機制,共同發布了10個鄂西渝東長江保護典型案例。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里,橫貫大巴山、五里坡、陰條嶺、神農架等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三峽生態長廊所在區域,被中國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和行動計劃列為中國16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然而,近年來,長江三峽流域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著過度開發、外來物種入侵、氣候變化、亂捕濫獵等威脅,保護長江水資源、推動消落帶和石漠化治理任務亦十分艱巨。

  按照此次簽訂的框架協議,三家中級人民法院將緊密結合鄂西渝東兩地“一衣帶水”“山水相依”的環境要素特點,積極探索在長江幹流洄水灣、生態島、支流等長江水生動物棲息地聯合打造長江水生動物司法保護基地;探索在大巴山、神農架等鄂西渝東毗鄰地聯合打造環境資源司法保護基地;探索在三峽庫區沿岸消落帶、石漠化區域等水土流失、生態環境受損嚴重的環境敏感區聯合打造生態修復基地;共同探索對三峽庫區沿線巴楚文化、人文歷史遺跡的司法保護,共同打造石漠化與消落帶同治,水資源、生物多樣性、人文遺跡共護的“兩治理+三保護”司法格局,提升長江中上遊人民法院司法服務水平和保障能力,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戰略實施。

  此外,三家中級人民法院及集中管轄環境資源案件的基層法院將通過跨區域環境資源審判一體化建設機制、跨區域環境資源審執事務協作機制、跨區域環境資源多元共治機制、跨區域環境司法修復基地共建機制、跨區域環境資源審判信息共享機制、跨區域司法聯合宣傳機制等六項合作機制,深化鄂西渝東環境司法協作,建立健全常態化司法協作機制,不斷推進兩地環境資源審判協同化一體化,聯合構建起便民高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幫互助、共同發展的環境資源司法協作機制。(記者 陳維燈 通訊員 向存丹)

編輯: 陳雨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424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