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神州答卷|近悅遠來,重慶憑什麼?——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的“重慶觀察”
2022年02月25日 07:00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重慶2月25日電 題:神州答卷|近悅遠來,重慶憑什麼?——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的“重慶觀察”

  

  “自古全川財富地,津亭紅燭醉春風。”

  ——這是晚清詩人趙熙筆下商業繁盛、活力涌動的重慶城。

  “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夜經濟影響力城市首位。”

  ——這是瞭望智庫聯合相關機構近日發布的《中國城市夜經濟影響力報告》中堪稱“頂流”的重慶城。

璀璨的重慶城市夜景。(2016年4月4日攝)新華網 耿駿宇 攝


  夜間經濟是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個城市消費活力的重要標誌。2021年,重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8.5%,增速高出全國6個百分點,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與此同時,一大批國際消費資源落地重慶,全年吸引國際知名品牌首店203家。

  2021年7月,商務部宣布在上海市、北京市、廣州市、天津市、重慶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

  作為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上,正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慶,抓住契機積極作為,培育富有巴渝特色、彰顯中國風范、引領國際時尚、輻射西部、面向全球的國際都市,在融入雙迴圈中書寫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新范例。

  這裏的消費“很重慶”

  站在國內首座“橫向摩天樓”——位于250米高空的重慶來福士水晶連廊上,長江、嘉陵江交匯奇觀盡收眼底。賞景之余,遊客還可體驗酒吧、餐飲、5D體感火星主題展等休閒消費業態。

  這樣依托摩天大樓誕生的“雲端經濟”,正在成為重慶消費的新時尚。近年來,重慶將城市地理視為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獨特優勢,催生出一批“防空洞經濟”“江岸經濟”“步道經濟”等消費新場景。

工作人員在利用防空洞改造的酒吧內整理桌面。(2021年11月11日攝)新華網 耿駿宇 攝

  “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關鍵在于發揮超大市場優勢,挖掘內需潛力。” 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中心研究員,遠明智庫創辦人、首席研究員莫遠明表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作為消費資源集聚地,具有很強的消費引領和帶動作用,也有望成為促消費、擴內需的重要抓手。

  翻開地圖,重慶所在的成渝地區處于我國東西結合、南北交匯的中間地帶,周邊人口超過1億,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最具消費潛力的區域之一。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認為,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過程中,城市商圈應該成為集聚中高端消費、承載服務體驗類消費、展示城市國際化形象的重要載體。

  來福士所在的解放碑-朝天門商圈,曾誕生了西部第一條商業步行街,入選全國首批示范步行街,目前正在向打造世界知名商圈的目標邁進。

  “組團式發展”的商圈文化,是重慶一張獨具特色的“消費名片”,商圈人氣也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重慶逐步構建起以中央商務區為龍頭、城市核心商圈為主體、社區便民商圈(鄉鎮商圈)為補充的三級商圈發展格局,60%以上的消費在商圈內完成。

  按照規劃,重慶將建成2個世界級商圈、10個高品質商圈、100個特色名街名鎮和若幹商文旅體融合發展集聚區。

  “在推動解放碑-朝天門打造世界知名商圈過程中,我們將堅持國際化、緊盯中高端,深入推進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商圈建設。”重慶市渝中區委副書記、區長黃茂軍表示,活化利用片區80余處歷史遺跡、優秀建築,建設重慶航運、築城、地名博物館等展覽館群落,使其成為“老重慶的底片、新重慶的客廳”。

位于重慶市南岸區的彈子石老街利用燈飾豐富夜間消費體驗。(2021年6月28日攝)新華網 耿駿宇 攝

  研究表明,超六成以上的消費集中在夜間。璀璨魔幻的夜景,也是重慶開辟消費新業態的重要場景。“我們依托‘兩江四岸’資源優勢,突出‘山、水、城、橋’四大元素,聚焦夜味、夜養、夜賞、夜玩、夜購‘五夜’業態,豐富夜間消費業態,培育‘不夜重慶’品牌,做靚城市消費新名片。”重慶市商務委員會主任章勇武表示。

  這座內陸之城有“國際范”

  虎年春節,一批泰國糯米通過中老鐵路入境後,搭乘陸海新通道班列駛抵重慶。

  “這是中老鐵路開通以來,泰國首次通過寮國將農産品運往中國。”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陸海新通道聯運班列運輸僅需3天,而傳統海運需要四倍以上的時間。

  以重慶為運營中心的陸海新通道,是重慶近年來完善出海出境大通道體係,打造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提升消費供給國際化水準的生動縮影。

  “縱觀全球領先的消費中心城市,大多也都是物流商貿樞紐。” 戴德梁行重慶公司總經理魏曉龍表示,通達的國際物流通道、輻射力強的集散功能,對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至關重要。

  重慶城市因水而生,因貿易而興。依托長江黃金水道,重慶早在開埠時期就曾是全國四大洋貨交易中心之一,擁有深厚的開放文化積淀。

無人機視角下的中歐班列(成渝)發車地——重慶團結村站。(2020年8月5日攝)新華網 耿駿宇 攝

  2011年,全國首趟中歐班列從重慶開出,讓中國西部內陸與歐洲的時空距離從40多天縮短至15天左右。

  時至今日,中歐班列開行量已突破5萬列,成為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鋼鐵駝隊”。

  據統計,作為中歐班列的始發地,2021年中歐班列(成渝)共計開行超4800列,開行量在全國佔比超過三成,開行線路可通達歐洲上百個城市。

  近年來,依托中歐班列的開行經驗,重慶率先發起建設的西部陸海新通道,打通西部內陸最近出海通道,並通過與中歐班列接駁,實現了“一帶”和“一路”牽手;向北開行“渝滿俄”班列深入俄羅斯乃至中東歐廣袤腹地,串聯中俄蒙經濟走廊。

  位于兩江新區的寸灘國際新城是重慶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承載區。多條國際物流大通道交匯重慶,也讓這裏實現全球商品集聚,成功打造“永不落幕的進口博覽會”。

  不久前,寸灘國際新城時尚消費區步行街正式開街亮相,為市民提供了一處沉浸式消費體驗場景。不遠處的“一帶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也為市民提供了消費選擇。

  保稅港區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一帶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目前已引進美國、英國、法國、荷蘭、俄羅斯、波蘭、羅馬尼亞、新西蘭、澳大利亞、泰國、馬來西亞等30個國家館,經營進口商品6萬余種,涵蓋酒水飲料、服飾箱包、家具家居、化粧品、保健品、工藝品等。

  在兩江環繞的渝中半島上,陸海新通道國際中心環球金融中心商場也採取“國家館+專業館”的方式,配套重慶開埠文化長廊等互動體驗場景,享受保稅政策,展示銷售來自各個國家(地區)及陸海新通道“13+1”省(市)有代表性的優質特色商品。

  此外,重慶市近年來還積極發揮作為中新互聯互通示范項目運營中心、全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等優勢,創新引入醫療、教育、法律等國際優質資源,讓消費者在重慶就能享受到全球優質的消費服務。

  這份高品質生活“很帶感”

  夕陽晚照的紫薇路上,隨處可見拖著行李箱,直接從機場、高鐵站趕來“打卡”的年輕人。

  大約三年前,這條以汽修店為主的後街,一度衰敗擁擠。如今,隨著眾多高品質、多業態、風格化特色小店集聚,這裏在實現社區商業提檔升級的同時,轉身成為年輕人和外地遊客的新選擇,被稱為“小巷里長出的消費新地標。”

經過改造紫薇路成為特色小店集聚地。(2021年8月19日攝)新華網 耿駿宇 攝

  像紫薇路這樣的“後街經濟”,被學者認為擁有城市更新提升、消費場景培育、都市旅遊延伸等多重效果。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提出,重慶要以建成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新范例為統領,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城市,重塑“兩江四岸”國際化山水都市風貌。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對推動城市更新、提高城市服務水準、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是一次重要機遇。” 魏曉龍表示,事實上,重慶近年來在消費空間、消費環境、消費供給等方面的確取得了長足進步。

  去年以來,“總要去趟重慶吧”成為各大社交和短視頻平臺的熱門話題。圍繞打造近者悅遠者來的國際消費中新城市,重慶持續推動包括全域旅遊在內的城市提升,當地人通勤出行的輕軌成了旅遊景點、遊客觀光的濱江步道成了市民家門口的“健身房”。

  “本地人的生活場景變成旅遊場景,市民也倣佛生活在景區裏,主客共用的城市格局是都市旅遊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高品質生活的生動案例。”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劉旗表示。

重慶“十八梯”傳統風貌區內遊人如織。(2021年9月30日攝)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錯落有致的吊腳小樓,中國風滿滿的虎年燈飾,虎年春節假期,重慶“十八梯”傳統風貌區內遊人如織,市民與遊客紛紛來此感受屬于“老重慶的年味”。

  十八梯,曾是重慶中心城區最著名的棚戶區。2017年,以“老重慶、真山城、新生活”為特徵的十八梯城市更新啟動。通過利用傳統建築材料和營造方式,重新開放的十八梯重現了巴渝山城的建築特徵和風情特色,成為傳承城市文脈的新地標,也成為山城夜經濟的代表。

  在解放碑步行街剛剛投用的全域旅遊智慧服務展示中心,一臺機器人正在為過往的遊客服務。這是重慶推進智慧商圈建設的一項成果,目前解放碑商圈已構建起集民生服務、城市治理、政府管理、産業融合、生態宜居等智能化創新應用為一體的城市智慧生態圈,一係列智能應用在服務商業需求的同時,也為周邊百姓和遊客帶來了眾多便利。

  像這樣的智慧商圈,重慶還將建設10個,同時試點建設30個智慧菜場。同時大力發展網上商場(店)、網上超市、網上餐廳、雲家政、雲旅遊、雲教育等業態。

  去年9月,全國30個城市(區)入選首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地區,重慶兩江新區入選。

  按照試點方案,到2025年,兩江新區將實現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數量超過25個,便民生活圈覆蓋率80%以上,這意味絕著大多數社區將實現15分鐘內滿足基本生活購物便利。

火鍋是重慶打造“美食之都”的重要名片,圖為重慶一火鍋店上菜區。(2021年2月9日攝)新華網 耿駿宇 攝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深度影響著重慶的美食名片——火鍋的轉型升級。日本和加拿大的牛肉、新西蘭鮮毛肚、印度的辣椒以及東南亞的香料,正不斷擴容重慶火鍋的配料與食材范圍,在提升重慶火鍋競爭力的同時,也進一步夯實著“美食之都”的地位。

  “下一步,我們還將以高品質供給引領和創造市場新需求,堅持高端化與大眾化並重、快節奏與慢生活兼具,激發市場消費活力,在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過程中不斷創造高品質生活。”章勇武表示。

  按照規劃,到2025年,重慶將基本建成輻射西部、面向“一帶一路”且“近悅遠來”的特色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完)

 

策劃:李勇 劉健 錢彤

監制:王金濤 周紅軍

執行:劉剛 朱永磊

記者:王龍博 伍鯤鵬

統籌:李元元 翟子赫

視頻:黃俊輝 朱清

海報:王可 李海嵐

攝影:耿駿宇

編輯:曹瀅 汪亞

新華社重慶分社 新華網 聯合出品

編輯: 李海嵐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40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