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中心城區將新增山城步道728公里

渝中區虎頭岩山城步道

渝中區山城巷

南岸區黃葛古道

重鋼步道一期工程

 山城步道棗子嵐埡段

  日前,市住房城鄉建委發布《重慶市慢行系統建設“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下稱“《規劃》”),指出要加快建設以步行、自行車、公交車等慢速出行方式作為城市交通的主體。到“十四五”末期,中心城區山城步道達到900公里(新增728公里)、自行車道達100公里(新增54公里)、立體過街設施達到960座、道路人行道7000公里。

  山城步道

  中心城區新增山城步道728公里

  《規劃》指出,中心城區構建集“街巷步道、濱江步道、山林步道”為一體的高品質山城步道網絡。“十四五”期間,中心城區新增山城步道728公里,累計建成達到900公里。

  街巷步道方面:“十四五”期間,中心城區重點建設巴南區花溪步道、渝中區環城墻步道、大渡口區重鋼步道等市級街巷步道。

  濱江步道方面:“十四五”期間,中心城區將重點建設兩江三橋步道、北碚區北塘峽江步道等市級濱江步道。

  山林步道方面:“十四五”期間,中心城區將重點建設南山步道、縉雲山步道等市級山林步道。

  自行車道

  中心城區新增自行車專用道54公里

  《規劃》指出,要結合長嘉匯品牌系統打造、“兩江三橋”品質提升,引領帶動中部歷史母城等區域自行車系統網絡建設;結合藝術審美要求,打造南部人文之城自行車道;借鑒西部(重慶)科學城本底特色,打造西部科學之城自行車道;融入智能智慧理念,打造北部智慧之城自行車道。“十四五”期間,中心城區新增自行車專用道54公里,累計建成達到100公里。

  市住房城鄉建設相關負責人&&,“十四五”期間將續建嘉陵江濱江自行車道等項目;新建重鋼騎行道、“兩江四岸”治理提升配套騎行道、大渡口區跳磴河“清水綠岸”騎行道、“兩江四岸”(江北段)自行車道、竹溪河沿線自行車道、新森大道自行車道、科學大道自行車道等項目。

  立體過街設施

  朝天門大橋等地增設垂直升降梯

  中心城區將重點圍繞軌道站、公交站、學校、醫院等人流聚集區域,打造連續、舒適、安全、便捷的立體步行過街通廊。“十四五”期間,中心城區新增立體過街設施48座,累計建成達到960座。

  為強化“兩江四岸”主軸功能、做靚城市新名片,計劃建設洪崖洞天橋、科學大道人行天橋、石林大道人行天橋等人行天橋項目,以及西永天街人行地通、科學大道人行地通等地下通道項目。

  為加快全市人行天橋和地下通道建設布局,續建北碚區金剛碑人行過街設施、大渡口區石林大道人行天橋、渝中區三層馬路人行天橋等項目。新建沙坪壩區南渝中學人行天橋、南岸區輔仁中學人行天橋等項目,打造連續、安全的步行過街環境,保障行人過街安全。

  此外,強化完善全市跨江大橋、立體過街設施配套自動扶梯或垂直升降梯建設,在朝天門大橋、東水門大橋、千廝門大橋等增設垂直升降梯,解決因地形高差造成的步行繞行距離過長、老幼弱殘過街不便等問題。

  人行道

  發展“慢行+”融合出行體系

  《規劃》還提出,積極推行“慢行+公共交通”綠色交通發展模式,倡導構建“慢行+景區”、“慢行+商業”等綠色出行體系,力爭“十四五”時期,全市道路人行道新建2700公里,中心城區新建1300公里,重點針對中心城區現有道路人行道,完善提升2500公里。

  為強化“慢行+公共交通”一體化銜接,我市將着力打造“慢行+軌道+公交+道路”高效融合的全天候高品質交通出行體系,實現與公交、軌道系統零換乘,並在機場、高鐵站、軌道站、公交樞紐、游輪港口內外打造全天候高品質的立體慢行接駁網絡。

  此外,我市將構建居住、商業、景點、樞紐為一體的高品質城市步行街區。優化美化大型居住區至商業、景點等步道銜接,圍繞城市商圈、歷史街區、公園綠地等提升步行品質,並在全市商圈、學校、醫院等人流密集區域打造示範性高品質城市步行街區。(記者 陳竹)

編輯: 陳蒙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36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