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政府、學校、社會、居民”四方合力—— 醫學院路小區“脫胎換骨”

  一方是困擾知名高校多年的巨大包袱,一方是老舊社區多年無解的管理難題。如何有效解決?

  醫學院路小區位于渝中區石油路街道民樂村社區,建築年代橫跨上世紀60年代至本世紀初。“因歷史遺留原因,小區曾長期得不到有效管理。”日前,石油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李真真表示。

  原來,該小區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是旁邊重慶醫科大學的家屬區,建設、管理等均由該校負責。在歷經半個多世紀後,該小區已由純粹的高校家屬區,演變為産權復雜的“半校産半社會”的小區模式,但重慶醫科大學每年仍需投入120余萬元以維護小區基本運轉。

  對民樂村社區來説,這個小區如何管理也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小區內正規建築只有31棟,違章建築卻多達100余處,沒有專業物業、綠化稀少、管線雜亂,幾乎家家戶戶外墻上都挂著累積幾十年油煙形成的“油鼻涕”。

  整合四方力量

  合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

  2020年11月,隨著渝中區大力推進城市更新,石油路街道開始嘗試對醫學院路小區進行改造。

  “基層治理不能單打獨鬥,需要盡可能連結社會資源,拓展出一個有效多方合作模式。”石油路街道規建辦主任祝平説,為此街道順勢提出了一套“黨建引領、街道統籌、多方參與、共同出資、建管結合”的模式,核心就是整合“政府、學校、社會、居民”四方力量,合力推進小區改造。

  在這種模式下,街道與高校達成協議,整體移交“三供一業”的同時,移交物業大修基金730萬元。

  因該小區大都是老舊住宅,居民對加裝電梯的呼聲非常高,街道又鼓勵引導居民出資640余萬元加裝電梯等。

  最後,街道多方籌集資金,先後投入4400余萬元,對小區進行徹底的改造。

  拒絕面子工程

  改造全部從“根治”入手

  充裕的資金保障,令這個小區的改造充滿了從容。石油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瞿斌表示,以往資金緊張時改造往往是治標不治本,但這一次完全不同。

  為了“消隱患”,小區拆除更換可燃雨棚830余戶,整治外墻磚空鼓等問題153個,鋪設消防管網1000余米,梳理各類弱電線纜2800余米,改造無障礙坡道6處。

  “補功能”方面,小區加裝電梯17部,增設地面停車位150余個,重新設計裝修了各種運動場和健身設施。

  在“提環境”方面,小區統一規劃形成“綠色小區”整體改造方案,增設微景觀10余處,新增綠化面積約1000平方米,實現了“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小區建築外墻上存在了數十年的“油鼻涕”,也被徹底“揩掉”。

  經過一年的改造,如今的醫學院路小區不僅煥然一新,更是具有了城市文化社區的范兒。

  建立“造血功能”

  讓小區改造成效長久

  “再好的改造,也需要有內生造血功能提供持久維護,否則重新沒落只是時間問題。”民樂村社區黨委書記何騰表示,引入專業物業管理公司,增加一係列功能設施等,倒逼醫學院路小區考慮如何建立自我造血功能。

  對此,被引入該小區的物業公司在社區、街道的指導下,打出了三張“自我造血牌”:

  第一張牌,新建150余個地面停車位,方便居民的同時也獲得停車費收入。

  第二張牌,通過盤活小區低效閒置空間800余平方米,用于社區食堂、便民服務、商業出租。

  第三張牌,通過召開業主大會,建立科學合理的物業管理費收繳制度。

  “通過以上‘三張牌’,我們的收入可以覆蓋物業成本。”小區物業公司負責人張新磊表示。

  “尊重居民、尊重學校、尊重歷史、尊重市場,我們的老舊社區改造算是摸出了一條路。”李真真表示。

  重慶日報記者 陳波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33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