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囑託重千鈞,潮起揚帆正當時。近日,全市各區縣相繼召開黨代會和兩會,擘畫未來發展藍圖。在2022年重慶兩會召開之際,重慶日報全媒體推出大型主題報道“一起向未來——區縣'一把手訪談'”,圍繞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中央戰略部署和市委具體要求,聚焦未來五年發展目標,詳解各區縣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埋頭苦幹、勇毅前行的行動路徑。

重慶日報:前不久,全市各區縣紛紛召開了黨代會,對未來五年作出了安排部署,綦江是如何打算的?
姜天波:未來五年,綦江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市委“因地制宜走好轉型路、因勢利導打造升級版”等指示要求,以打造主城都市區重要戰略支點為牽引,加快綦江—萬盛一體化同城化融合化發展步伐,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渝黔綜合服務區、渝黔合作先行示範區、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試驗區、全市先進製造業基地、知名康養休閒目的地、重慶重要紅色文化高地建設,加速形成重慶最具影響力、競爭力和帶動力的區域性增長極。到2026年,地區生産總值突破800億元,工業總産值突破1000億元,百平方公里、百萬人口的現代化支點城市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市平均水平,支點城市支撐、承載、輻射功能切實增強,全面建成“如來·如願”、美麗富饒的“多彩綦江·創新之城”。

綦江街景。特約攝影 陳星宇/視覺重慶(資料圖)
重慶日報:工業是綦江的脊梁。綦江提出要建設全市先進製造業基地的目標,將如何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姜天波:工業是綦江經濟發展的“壓艙石”。我們將堅持走好轉型路、打造升級版,壯大“工業樹”、繁茂“産業林”。一是在補鏈成群中提升産業能級。以永桐新城、橋河、北渡、通惠、安穩、扶歡等六大專業性園區為主陣地,布局發展高端裝備製造、鋁及鋁精深加工、食品健康、裝配式建築、精細化工、電子信息及新能源新材料等産業集群。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生成行動、哺育行動、成長行動,形成一批專注於細分産品創新、質量提升和品牌培育的“隱形冠軍”“小巨人”。二是在科技賦能中提升創新能級。去年,我們用9個月時間,推動重慶移通學院綦江校區從簽約落地到招生開學,構建了集科研、教育為一體的産業生態,今年將加快推動重慶德國埃森大學等高校建設。紮實推進國家高新區創建,落實全市實施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培育一批科技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支持齒輪、汽摩等傳統企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圍繞“芯屏器核網”全産業鏈,緊盯新材料、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發展方向,着力構建戰新産業集群。做實公共大數據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分部、災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西部中心、公共大數據安全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建設聯合異地災備數據基地。依託數字經濟産業園、陸海傳綦智慧數據谷等孵化平台,大力引育數字經濟企業,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三是在鍛長補短中提升承載能級。加快推進綦萬創新經濟走廊建設,推動園區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科學設計、合理布局産業空間特別是製造業發展空間,推動項目、資金、土地、環境容量、能耗指標等要素資源優先集聚。不斷完善硬體需求、提升配套功能、強化要素保障,進一步提升園區承載力。

綦江區綦河岸邊,海鷗在水面棲息。
重慶日報:當前,全市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綦江在這方面有什麼打算?
姜天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可以説是賦予了綦江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為綦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近年來,綦江先後與四川的自貢、攀枝花等簽署30多份戰略合作協議,在工業、文旅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如與自貢高新區共建綦江·自貢川渝産業合作示範園,引進齒輪專用硬質合金刀具模具研究應用中心、高端鋁合金材料研發應用中心等研發機構35家,惠及兩地270余家企業。今年,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採取更加有力的舉措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方面,要辦好合作的事。務實深化與四川相關市(區、縣)的戰略合作轉化為戰略行動,聯合主動對接國家部委、川渝兩省市相關部門,共同爭取重大項目、重大政策、重大規劃支持,進一步擴大合作空間、提升合作層次,推動國家戰略落地落實,助推雙方經濟共贏發展,讓人民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共同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地方合作典範。特別是要聚焦打造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國家承接産業轉移創新發展示範區,加強與成都、自貢、攀枝花等城市,以及電子科技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高校産業協作,主動承接優質産業轉移,在能源、材料、康養、文旅等領域開出更多合作之花、結出更多發展之果。另一方面,要辦好自己的事。攜手萬盛經開區,深化落實《綦江—萬盛一體化發展規劃》《綦江—萬盛一體化發展國土空間規劃》,以綦萬創新經濟走廊為載體,聚焦永桐新城現代製造産業園,加快推動投資100億元的中新·豪立國際溫泉康療項目建設,全力推進規模1萬人的重慶健康工程職業學院、14家華僑華商共同打造的僑企園以及中南科技等項目落地,培育壯大鋁鎂銅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産業,讓綦萬“啞鈴型”中間地帶建起來、強起來,推動綦萬一體化同城化融合化發展,建設名副其實的主城都市區重要戰略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