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淘汰“黑色”産業 端上“綠色”飯碗

  冉採霞的兩間羊圈馬上要修好了,地點就在她曾工作過的錳礦廠房旁。“靠山吃山。這裡草木多,養羊、養蜂都很合適。”對於未來,這位年過四旬的婦女滿懷憧憬,開始了再一次就業。

  冉採霞是秀山縣膏田鎮高東村村民。高東村是鎮裏錳礦開採最集中的區域,而膏田鎮又是秀山錳礦最重要的開採區。十多年前,作為中國“錳三角”之一的秀山,全縣錳産業年産值能達50多億元,佔該縣工業增加值70%,也帶動了大量勞動力就業。

  “在錳礦打工,收入確實不錯,但也帶來了環境問題。”冉採霞説,村裏最多時有十幾家採礦企業、七八家加工企業。前幾年,她在錳礦裏當倉庫管理員,每個月收入兩千多元。村裏的青壯年男勞動力紛紛下井挖礦,收入可觀。最高峰時,全村有三四百人在這些企業打工。

  錳産業帶來了就業,也帶來了地下水流失、污染等問題。據估算,秀山縣歷年錳産業凈收益為10億元左右,按現行環保要求恢復治理,預計需資金20億元以上。

  與此同時,隨着儲量的不斷減少、錳礦市場行情走弱等原因,秀山錳産業行情也逐年走低,採礦、加工企業數量大幅減少,其産值在該縣工業增加值中所佔比重目前已不足10%。

  生態是發展的生命線。在錳産業發展多年後,秀山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決淘汰錳産業落後産能,實現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發展。為幫助在錳礦企業上班 的人員順利轉移就業,秀山制定了32個涉錳企業職工安置專項方案,妥善安置涉錳企業淘汰退出職工。

  曾經發展錳産業最紅火的高東村,成為全縣轉型最困難的村之一。根據淘汰落後産能的標準,該村地界上所有錳礦企業都要關停。

  很長一段時間裏,高東村村支書黃良軍都忙得腳不沾地:一方面要組織曾在礦上打工的村民“離崗體檢”、辦理失業保險,另一方面要幫助大家轉移就業。

  根據縣裏的安置政策,相關部門和鎮、村積極收集在錳礦務工的村民就業創業意願和需求,通過舉辦專場招聘會、開發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等方式,以及開展就業創業培訓,讓這類村民能有較為穩定的收入。

  “一些有技能的人願意出去打工。”黃良軍説,經過縣有關部門牽線,村裏已有十多名從錳礦企業退出的村民在貴州松桃等地務工。對於想留在村裏照顧老小的村民,有關部門則積極想辦法幫助他們發展綠色産業。

  大茶園組的吳祥雲最近在新修牛圈。兩年前,他看到錳礦淘汰落後産能的趨勢,便利用家裏草山多的優勢放養牛羊。目前,他家已養殖肉牛近20頭、山羊四五十隻,年收入五六萬元沒問題。村裏像他這樣利用當地豐富草資源發展養殖業的還有四五戶。

  劉書文等十多位村民則準備依託縣裏的銀花産業發展山銀花。“縣裏銀花發展起來了,銷售有保障,收入也不會差。”劉書文説。

  據秀山縣相關部門介紹,目前秀山錳礦開採、加工企業已全部停産退出。與此同時,該縣醫藥産業、食品加工工業成鏈成群,去年新培育規上工業企業17家,建成武陵山區首個百億級批發市場集群,農業實現穩固壯大,文化旅游實現融合發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態勢良好。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22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