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裏,暖陽照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泛出道道金光。長江上游的重慶市江津區油溪鎮江段,幾隻野鴨在江面時隱時現,被江水衝擊而成的淺灘處,一群群魚兒在歡暢嬉戲。寒冷的江水,因為魚、鳥的出現而顯得生機盎然。
一大早,江津區鴻鵠護魚志願隊隊長劉鴻就駕駛着快艇在江面巡邏。這段江面地處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流湍急,氧氣充足,是長江鱘、娃娃魚等珍稀水生動物的家園。
江津區鴻鵠護魚志願隊在巡邏。新華社記者 韓振 攝
7年前,眼見這裡非法捕魚猖獗,劉鴻自發組建鴻鵠護魚志願隊,和七八名隊友們一起呵護長江魚兒。近年來,隨着國家對長江大保護日益重視,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護魚行列,尤其是全面禁漁的大力實施,使這裡的魚類正在快速恢復。
“剛開始我們護魚時,經常和非法捕魚者發生衝突,現在長江大保護深入人心,齊抓共管的局面已經形成,我們巡護長江遇到的阻力更少了。”劉鴻感慨地説,一年前每次巡江,總能收穫大量非法捕魚工具,比如地籠網、刺網等,現在出去這些非法捕魚工具幾乎看不到了。
非法捕魚的減少,增殖放流的加大,讓長江魚類重現生機。江邊的一個洄流處,曾是“魚巢”所在地,這是一種幫助魚類繁殖而搭建的人工設施,上面鋪滿了供魚類産卵的青草。“隨着長江魚類增多,‘魚巢’上面青草都被吃光了,這是全面禁漁成效最直觀的見證。”劉鴻説。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段)風光。新華社記者 韓振 攝
距離該保護區兩三百公里之遙的三峽庫區,平靜的江面也呈現出可喜的變化。巫山境內的神女峰腳下,江邊的躉船上游客正在尋找着水中的“精靈”。那是一群群身體修長的銀魚,它們正成群結隊地在江面游來游去。
“全面禁漁退捕後,我們建成了‘1+4+9’的護魚模式,即1個漁政執法大隊、4個護漁工作站、9個涉漁鄉鎮監控點的常態化護魚網絡,還挑選十多名優秀的漁民組成‘協助巡護隊伍’,現在三峽庫區的魚類資源恢復情況非常明顯。”巫山縣農業農村委副主任劉昌兵説。
“長江全面禁漁是長江大保護的重要舉措。”重慶市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處長王維説,全面禁漁一年來,各部門、各地區形成了一致共識,建立了聯動機制,護魚的效果更加明顯,一度難得一見的“魚翔淺底”美景,正變得越來越常見。
記者:韓振
策劃/編輯:金地、金小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