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解鎖這一年 重慶文化事件背後隱藏的“密碼”
2021年12月31日 11:24 來源: 新華網

這一年

新開街的十八梯吸引了很多人前去回憶歲月

下莊“天路”成了賞紅葉的熱門景點

在洪崖洞和寬窄巷子的“寬洪大量”CP之外

川渝開始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開始更多的文旅合作可能

……

 

這一年

看到了如此多的文化大事件

你有沒有發現它們

背後隱藏的“密碼”

 

十八梯開街了

很多人來到這裡

在爬坡上坎的小道上

回憶山城街巷的舊時光

 

蜿蜒的石板路

依山勢而建的吊腳樓

不經意間與熨斗糕、米花糖、老沱茶等

記憶中的食物遇見

被特意保留下來的大樹

是民眾歇腳乘涼的天然遮陽傘

 

背着手緩緩踱步的白髮老人

穿着鮮亮旗袍的中年女士

端着手機直播打卡的年輕人……

都走進這幅立體的畫卷

 

而這裡並不單單只是新開街的一個景區

它是重慶曆史與文脈的延續保留

以“蝶變重生”的美好態勢

讓人們在看得見歷史

記得住鄉愁的同時

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曾經被忽視的“邊角地”

搖身一變成了居民的休閒“打卡地”

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健身步道等

大眾運動場地和兒童玩樂設施應有盡有

衞生間、商店等基礎設施

配備齊全

 

走在路上

重慶市民會發現

社區體育文化公園變多了

邊角地帶、廢棄的荒坡

或是人車不通的“犄角旮旯”

一個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

打造城市公共開敞空間的方式

創新回歸市民生活

 

渝中區通遠門附近的

巴將軍社區體育文化公園

延用通遠門城墻的立面元素

打造巴將軍塑像等

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

石子山社區體育文化公園

以應急安全為主題

針對重慶常見的洪澇、滑坡等自然災害

公園合理利用場地高差地勢

設置應急安全科普體驗區

 

這些公園為居民生活帶來新的活力

讓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強

更體現了這座城市

“民生無小事、點滴見初心”的關懷

 

大型紅色舞&劇《重慶 1949》

今年7月1日成功首演

眾多被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的

中國共産黨人

經受住種種酷刑折磨

不折不撓、寧死不屈的故事

在旋轉交錯的舞&空間上演

 

吊腳樓建築群、石階與牌坊

巨輪揚帆、磁器口碼頭等

老重慶場景

真實而生動地營造出七十多年前的生活氛圍

 

觀眾在獨一無二的沉浸式體驗中

感受紅色魅力

回望那段悲壯而又令人肅然起敬的歷史

 

《重慶 1949》是“一台戲”

對重慶這座城市的藝術致敬

讓紅岩革命先烈的事跡歷久彌堅

構建一份獨屬於重慶的紅色記憶

 

抗戰期間

位於重慶市南岸區濱江路的安達森洋行

存放了3694箱故宮南遷文物

故宮文物南遷

歷經14年、行程兩萬里

穿越大半個中國

上百萬件文物幾乎沒有丟失和毀壞

 

今年6月

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開館

安達森洋行進行保護性修繕

4棟文物建築“修舊如舊”

最大限度保留文物歷史信息

4棟傳統風貌建築則“變舊為新”

加入現代元素

呈現出新與舊的對話

歷史與現代的共生

 

故宮文物南遷

是故宮博物院的一段崢嶸歲月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段抗爭歷史

故宮文物與山城重慶再續“千里之緣”

更是這座城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一條蜿蜒曲折的公路

連通谷底的小村莊

與“外面的世界”

這是下莊村的出山公路

 

一簇簇火紅的紅葉競相鬥艷

讓這條絕壁上的天路

擁有了不一樣的美感

 

在8公里長的“天路”上

觀賞紅葉景觀

聽“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毛相林

講述當年修路的感人故事

感受“天路”給下莊人民生活帶來的改變

 

“天路”蜿蜒

幾代人的夢想照進現實

這條路

是下莊人自強不息的印記

更是偉大脫貧攻堅精神的縮影

 

游完三峽,看熊貓

逛完太古裏,游兩江

吃完火鍋,看金沙遺址

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

文旅行業的“巴蜀一家親”

已是“親上加親”

 

川渝兩地整合特色文化旅游資源

串聯優質景區(點)

發布精品旅游線路70余條

建立起“川渝演藝聯動機制”

利用院線聯盟相互推介和引進優秀劇目

成立“川渝非遺保護聯盟”

聯動開展“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活動

……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按下“加速鍵”

努力講好巴蜀故事

是川渝協同發展、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

實現合作共贏的文旅探索

 

山水是重慶的“顏值”

人文是重慶的“氣質”

重慶正以其獨特的山水人文稟賦

讓美麗之地的美好生活,漸漸顯影

 

文字:陶玉蓮

綜合:新華網、人民網、中新網、重慶晚報

攝影:黃偉、朱雲平、鄭浩

編輯: 張青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21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