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靠匠心專心贏得市場的“傾心”——重慶部分企業高質量發展見聞
2021年12月22日 20:27 來源: 新華社

  一家中小型民營企業如何將一項産品的全國市場佔有率做到90%以上?一家國企何以自成立以來連續36年盈利?

  記者近日在重慶走訪發現,目前一批創新型企業通過聚焦主業、強化創新,以工匠精神、專業精神不斷在專門領域營造獨特優勢,贏得了市場的認可和“傾心”,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一道亮麗風景。

  年終歲末,雖已進入嚴冬,但在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重慶宏鋼數控機床有限公司的智能製造車間,工人們身穿輕便單薄的工作服也不會感覺到寒冷。“我們投入了2億多元打造智能工廠,整個加工車間的溫度自動控制在22攝氏度,一名工人可以同時控制數台機器。”該公司董事長汪傳宏説。

  圖為重慶宏鋼數控機床有限公司的智能製造車間。 新華社記者 吳燕霞 攝

  “有了智能工廠作技術支撐,宏鋼數控正轉型升級為智能製造設備服務商,使生産的更多‘重慶智造’數控機床迅速走向國內外市場。”汪傳宏説,機床是“工業母機”,公司20餘年來堅持在機床領域深耕細作,目前已是中國汽車行業氣門類、主動齒類、輸出軸類、轉向類數控機床的最大生産製造商之一,其中氣門專機在全國市場佔有率高達90%以上。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重慶市中小企業研發投入持續增長15%以上,且呈現不斷增長之勢。持續的研發投入幫助企業實現技術創新迭代,也讓一批“專精特新”企業成為專業細分領域的“小巨人”。

  另一家“專精特新”企業重慶汽車消聲器有限責任公司也嘗到持續創新的“甜頭”。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剛深有感觸:“公司耗資5000余萬元,於2017年至2020年間陸續引進伏能士、安川等15條生産線,同時投入研發資金2000余萬元改進工藝和流程。經過持續提檔升級,公司汽車排氣系統車間産能同比提升150%左右,經濟效益同比提升30%左右。”

  重慶汽車消聲器有限責任公司生産車間內,一名工人正在加工汽車排氣系統管件。 新華社發(殷鑫豪 攝)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基礎優勢,基礎優勢來源於工匠精神。走進位於重慶市汽車行業龍頭企業慶鈴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的生産工廠,記者發現這裡與喧鬧嘈雜的傳統生産車間迥然不同——整個廠區井然有序,車間內工人雖不多,但生産效率卻很高,生産線上機器人自動作業,動作精準迅速。

  “智能化生産和數字化管理讓人們印象中‘老笨黑粗’的汽車製造業變得更輕便、更智能。”慶鈴集團副總經理徐松説,“有些原本從事汽車生産的企業,在紛繁複雜的市場中迷失了目標,什麼賺錢就投資什麼,忽略産品研發,最終失去了産業優勢。”

  “正是因為具有專注、執着的工匠精神,慶鈴汽車才能做到自成立以來連續36年盈利。”徐松總結道,近年來該企業在延續高品質的同時,不斷拓展深度、寬度,以更加可靠、環保、科技含量高的物流裝備,創造出更高的價值。目前,氫能應用方興未艾、前景廣闊,慶鈴集團正積極向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轉型。

  圖為慶鈴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生産的商用車。 新華社記者 吳燕霞 攝

  企業創新轉型,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記者在重慶工業重鎮九龍坡區採訪發現,當地正圍繞以慶鈴為主體的氫燃料電池整車産業,計劃投資200億元,聚集上下游企業,形成全産業鏈“閉環”,打造“西部氫谷”國家級示範區、研發中心。“以博世—慶鈴氫燃料電池發動機項目為例,預計到2025年這裡將累計生産氫燃料電池發動機2.3萬台,實現産值200億元。”九龍坡區經信委副主任紀曉霞説。

  當前,複雜的外部環境也給創新型企業發展帶來壓力。但面對壓力,重慶的創新型企業信心滿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日積月累的技術優勢和從不停歇的開拓創新,讓我們有信心在新賽道上繼續跑出好成績!”徐松説。

  文字記者:王金濤、韓振、吳燕霞

  參與采寫:楊爵誠、殷鑫豪

編輯: 陶玉蓮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1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