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他們身上有什麼特質?

  11月23日,酉陽龍潭鎮柏香村油茶苗圃基地,村民正在移栽油茶苗。油茶是酉陽的主導産業之一,種植面積達到32.3萬畝。特約攝影 冉川/視覺重慶

  羅雅琴在田間查看果樹生長情況。

  鄧紀會正在製作蠟梅插花。

  李華正在採摘蔬菜。

  核心提示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第五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典型案例推薦名單,我市有5人上榜。

  人才興則鄉村興,人才強則鄉村強。農業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飽含鄉土情懷,具有超前眼光,充滿創業激情,富有奉獻精神,是引領鄉村産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能帶動更多農民就地就業創業,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急需的“生力軍”。

  那麼,這些獲得表彰的農業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身上有哪些特質?其成功背後又能為當前開展的農村致富帶頭人培養提供哪些借鑒?記者採訪部分典型,試圖解剖“麻雀”,尋求鄉村創業的成功之道。

  城鎮下鄉創業者羅雅琴:

  當好代耕代種“田保姆”

  再過幾天,重慶盈益農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盈益農業”)負責人羅雅琴就要迎來50歲生日,回憶起返鄉創業的經歷,她感慨萬千。

  時間回到2015年,賣了12年農資的羅雅琴面臨事業的拐點,農資生意每況愈下,要麼繼續堅守,要麼轉行。

  “農村種地的勞動力越來越少,我們可以提供代耕代種服務!”深思熟慮後,當年10月,羅雅琴和合夥人在綦江成立了盈益農業公司,購置了拖拉機、無人植保機、四行插秧機、收割機等農機裝備,搞起農業社會化服務。

  簡單來説,農業社會化服務即是農民付少部分服務費,把土地交給羅雅琴的農服工作隊,工作隊會全權負責田間的耕種收,最後田裏收貨的糧食全部歸農民所有。

  2016年,羅雅琴承接了4000多畝水稻的生産全程社會化服務和4.7萬畝農作物統防統治植保業務,直接從事農作物耕種收的農機操作手就超過200人。

  隊伍壯大了,但羅雅琴卻發現,由於受地理海拔影響,綦江範圍內農作物耕種收的時間相對集中,大量機械設備利用的時間短,閒置的時間多。

  “得想法讓機器轉起來,讓工人有活兒幹!”羅雅琴把業務從綦江拓展到區外市場,她通過加入一些農業服務組織的微信群、QQ群,很快與一些同行結成了聯盟,達成了互相救急搶農時,也互相找活兒幹的信任。目前,她的業務範圍輻射了貴州、湖南、江西、廣東等20多個省。

  如今,頭腦靈光的羅雅琴還在擴大業務範圍,做起了農機銷售維修、農産品代售、農技培訓等服務。盈益農業公司被評為綦江區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去年,羅雅琴還榮獲“綦江區十佳種糧大戶”稱號。

  專家點評:

  重慶社會科學院改革雜誌社副總編輯、研究員丁忠兵認為,羅雅琴創業成功關鍵在於兩點:一是找準了制約山地農業發展的堵點。重慶農業地塊小、坡度大,傳統家庭經營模式難以承擔農業機械化的農機購置成本,只有通過社會化、規模化的農業農機服務,才能破解山地農業發展面臨的瓶頸制約。二是找準了農民發展山地農業的難點。盈益農業公司通過為農民提供代耕代種服務,較好解決了傳統家庭農業難以為繼的難題。鄉村創業者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培育隨機應變的能力,學會根據農業生産模式的變化及農業資源條件、技術條件的變化,及時調整為農服務的方式和內容,增強應變力。同時,還要學習多种經營方式,學會積極拓展市場,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強競爭力。

  返鄉創業者鄧紀會:

  賦能花藝讓蠟梅香飄全國

  一支蠟梅能有多大效益?經過她的“雕琢”後不僅賣上百元,更是供不應求,這位點花成金的創業者就是重慶麗庭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鄧紀會。

  鄧紀會是土生土長的北碚靜觀鎮人。大學畢業後,她做過花商,創辦過花藝培訓學校。2017年,她在廣州進行蠟梅花主題花藝表演時,現場不少人覺得蠟梅漂亮,但大家卻叫不出花名。“表演結束後,有觀眾詢問蠟梅的購買方式,當即我就覺得蠟梅花有市場,便萌生了將家鄉的蠟梅切花推向全國的念頭。”

  靜觀素有中國蠟梅之鄉的美譽,蠟梅種植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但返鄉後的鄧紀會發現,因蠟梅賣不起價,不少村民將種植的蠟梅樹砍掉當柴燒。

  為保住一片片蠟梅園,鄧紀會挨家挨戶找花農商洽,主動提高收購價。這樣一來産業是保住了,但收購來的蠟梅質量參差不齊。

  鄧紀會想到創辦合作社,採取“市場+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科普+賦閒”新模式,對切花的數量、粗細、長短,鄧紀會定期召開院壩會對花農進行指導。她還為農戶提供蠟梅及其他花材的優質品種、低價購買農資,對産品進行兜底收購。

  為提升蠟梅附加值,她又先後開發了切花禮盒、花茶、蠟梅盆景、蠟梅品種苗、蠟梅文創等特色産品。通過花藝加工,以前賣幾元一把的蠟梅花賣到了20—50元。甚至,她開發的蠟梅禮品盒賣到了200元一盒。

  合作社除了賣蠟梅切花,還打造了一些衍生産品,比如永生花、手機殼、胸針等增加蠟梅的附加值。同時,她還通過開發花藝培訓、蠟梅茶,承辦“靜觀杯”傳統插花大賽等,讓蠟梅走出靜觀香飄全國。

  專家點評:

  海口經濟學院講師、“三農”問題研究員王茜説,鄧紀會的成功,一是把握住了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方向,使得産業每上升一個層次,就帶動傳統農業要素實現一次重新定價,從而通過對鄉村資源要素的整合實現新型業態布局。二是緊密與需求側結合,瞄準當下中國井噴式的綠色消費服務需求,深度挖掘農業産業服務的多重價值,抓住城市中高凈值的目標客戶群體,將一産的農業産業直接上升為具有文化、美學、教育等功能的服務産業,實現價值鏈延伸。三是將産業回嵌鄉村,賦能鄉村的技術、勞動力等本土要素,通過強化組織建設帶動産品和服務的標準化,發揮低成本構建産業鏈的優勢。

  大學生創業者李華:

  讓土地“喘氣”種出綠色菜

  從“農門”跳出來是不少農村青年的夢想,但不安分的李華卻選擇了回鄉種菜。

  33歲的李華是璧山區健龍鎮人,父母都是普通農民。李華大學畢業後,和幾個朋友一起在璧山區大路街道高拱村流轉了100多畝土地,成立了新芽種植股份合作社。

  這是一次失敗的創業經歷,幾年下來,李華虧得血本無歸。

  總結經驗教訓後,他發現,土地由於常年“超負荷工作”,加上農民常年施肥打農藥,土壤酸化板結已十分嚴重。這樣的土地,怎麼能長出精品莊稼?

  李華多次向農業專家諮詢、學習後,決定對土地進行輪作、休耕,讓“超負荷工作”的土地喘口氣,休養生息,從根本上改善土壤肥力。他還探索了“雜草秸稈還田培肥土壤方法”“尾菜直接還田培肥土壤替代化肥方法”等好幾項技術。

  比如尾菜還田,以前農民只收包包白的菜心,菜心外的大堆菜葉只能扔掉或切碎喂豬。李華通過添加微生物菌等方式,將尾菜粉碎翻埋到土裏,不僅降低了處置尾菜的成本,還肥沃了土地,化肥農藥使用量降低了80%以上。

  經過幾年休養後的土壤越變越好,專業機構檢測數據顯示,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也高多了。

  與此同時,合作社改換品種、打造品牌,將過去種植應季“大路菜”改為只種植、銷售特色品種,銷售渠道由過去的批發市場改為直供企事業單位、線上銷售等,基本做到了以銷定産。價格也由過去的市場批發價,轉變為優質優價。

  李華的基地仍然延續着休耕的傳統,一年只種一季。但由於品質提升,價格穩定,每畝平均收入可以達到1萬元。

  專家點評:

  農業農村部全國共享創業導師汪紅泉認為,李華返鄉創業成功,除了具有吃苦耐勞的品質外,最根本在於擁有産業發展的系統思維。這種思維涵蓋了從品種選擇、種植技術、管理營銷等全過程。農村創業的門檻其實並不低,創業者要認清自身,找準定位。先將自身實力與農業創業的要求比對,確定能否邁過“門檻”,切勿盲目衝動。即便下定決心,工商資本、返鄉農民工、青年學生、傳統農民等不同創業主體的情況不同,應從自身的資金、技術等實力出發,尋找相對較為合適的創業項目,切忌盲目跟風一味地貪大求快。

  記者手記>>>

  農村創業應多些新技能

  近年來,隨着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返鄉創業成為城市資本、退役軍人、大學生、農民工等群體的新選擇。截至目前,我市累計回引到村挂職、創業的本土人才超過8900人,農民工返鄉創辦經濟實體超過35萬戶。

  目前,我市榮獲全國農村創業創新的有18位典型,記者梳理發現,直接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佔八成以上,他們的最大特點是實現了産業的融合發展,要麼通過一二産業聯動,要麼是一二三産業融合。另外少部分創業者當中也有追求新業態的,比如有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有負責農業科技的,有針對農民開展培訓的。不管從事新業態還是傳統的種植、養殖業,他們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質——看待市場眼光比較獨到、發展産業思維較為縝密、解決問題手段多樣、貫徹執行力強等。他們成功創業,能為後者帶來哪些啟示?

  一是要加強“三農”政策方面的學習,特別要關注政策導向,這往往是決定農村創業成敗的關鍵,創業者必須吃透政策,找準返鄉創業的項目,這樣才能讓自己投身的領域贏在起跑線。同時,還要善於用好政策,把政策優勢轉變成項目的發展優勢。

  二是要有差異化的選品。從當前返鄉創業的領域來看,大多數集中於傳統的種植養殖業,其産品盲目跟風,毫無特色而言,久而久之造成産業惡性發展,無論是從事種植養殖還是第三産業,都要有核心競爭力的産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才能在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緊緊抓住市場抓住消費者。

  三是要打造個性化的IP。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農副食品以及旅游商品層出不窮,且豐富多彩,但在快節奏的當下,人們選擇面的增多,很少有産品被記住,這就需要創業者通過文化等多種元素的植入,打造有個性、叫得上、記得住的個性化IP。

編輯: 李海嵐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21128118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