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館門前,導游正給游客介紹周公館情況。(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鐘志兵\視覺重慶
在周恩來與鄧穎超辦公室兼臥室的原樣復原房間前,周勇正在介紹相關的故事。記者 張春曉 攝\視覺重慶
周公館
中共中央南方局設在重慶城區的辦公地點,南方局軍事組、文化組、婦女組、外事組和黨派組均設在這裡,是中國共産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前哨陣地。周恩來同志經常在此會見各界人士和中外記者,廣泛開展統一戰線工作。
地標講述人:周勇,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顧問。
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曾家岩50號,青磚灰瓦掩映在黃葛樹下。歲月流逝,滄海桑田。磚木結構的老式院落仿若一位在時光裏守候的老人,見證着山城往事。
這裡是黨領導國統區鬥爭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前哨地”——周公館。抗戰時期,在周恩來領導下,鄧穎超、董必武、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和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重要機構常駐於此。
當年,時局混亂、風雨如晦。館內,國共兩黨人士同進一扇門,同住一個院,雖幾無往來,卻也相安無事;館外,大門左側是國民黨警察局的派出所,右側不遠處是國民黨軍統局局長戴笠的公館,周邊以開茶館、修鞋等為掩護的特務虎視眈眈……
“在如此複雜險惡的環境中,周恩來等黨的領導人宣傳黨的方針,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巧妙地與國民黨頑固派鬥爭,創造了非凡的業績,顯示出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顧問周勇説。
爭取輿論支持
揭露“皖南事變”真相 粉碎頑固派陰謀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這首當年發表在《新華日報》上的周恩來的題詞,很多人都耳熟能詳。
1941年1月6日,奉命北移的新四軍軍部及所屬部隊9000餘人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突遭國民黨軍隊包圍襲擊,傷亡慘重。然而,蔣介石卻反誣新四軍“叛變”,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
身在重慶的周恩來,獲悉消息後,對國民黨頑固派倒行逆施、罔顧國共合作,發動又一次反共內戰&&憤慨和譴責。
中共中央南方局決定給世界一個真相。當時,周公館設有南方局軍事組、文化組、婦女組和外事組等機構。為了揭露皖南事變的真相,駁斥國民黨的污衊,團結更多力量一致抗日,按照周恩來、葉劍英指示,周公館的軍事組連夜起草了名為《新四軍皖南部隊慘被圍殲真相》的傳單,經《新華日報》社大量印刷,廣為傳播。
傳單被送到外國駐華使領館、外國在華新聞機構、各民主黨派。不僅如此,周恩來還安排人,把傳單郵寄到歐美國家和東南亞有關國家。
獲悉事件真相後,國際國內輿論一片譁然。國民黨元老、民主黨派人士、蘇、美、英等國家紛紛指責國民黨的行為。一時間,國民黨被置於政治上空前孤立的地位。“周恩來等南方局負責同志,用智慧和勇氣揭開了國民黨頑固派的虛偽嘴臉,贏得了國際國內輿論支持,打退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周勇説。
美軍駐延安觀察組設立
中共與美國政府之間的合作關係正式建立
1944年7月,美軍中緬印戰區駐延安觀察組(以下簡稱美軍駐延安觀察組)進駐延安。這是中美關係史、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大事,更是中共與美國關係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美軍駐延安觀察組能進駐延安,離不開周公館裏南方局負責同志的推動。對於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作為研究抗戰史的專家,周勇堅持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盡可能地還原歷史。
2015年,周勇與復旦大學博士周昌文在《開放時代》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70年後的再研究: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的由來——以<美國對外關係文件集>為基礎的考察(1942-1944)》的論文。
周勇説,國民政府面對外敵時的保守態度使美方感到失望,而中共的積極作為,讓美國看到了贏得中國戰場勝利的希望。
羅斯福總統上&以來,美國逐漸改變對華政策,以更加積極的態度介入中日戰爭。以謝偉思、戴維斯、包瑞德等為代表的美國外交人員逐漸將目光投向了中共,提出美國官方應與中共進行廣泛合作。
在周恩來等人的努力下,經過中美雙方多次協商,美國正式向延安派駐美軍觀察組。
“談及這件大事,不得不提到龔澎。”周勇告訴記者,龔澎是燕京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曾任八路軍總司令部秘書,後來到了重慶,成為周恩來的英文秘書和南方局外事組成員。
周恩來在重慶的外事活動,龔澎幾乎全程參加。西方媒體記者誇讚她:既有年輕人的新鮮活力,又對中共事業懷有堅定的信仰,而且非常風趣。她的活力為1943年時重慶的沉悶乏味,注入了新鮮的空氣。她向我們提供了國民黨壓制自由的種種證據……龔澎給外賓留下良好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方局外事工作的開展。
周勇&&,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的設立,不僅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也成為中國共産黨外交的起點——從重慶周公館走出了龔澎、喬冠華、陳家康、章漢夫、章文晉等新中國第一批外交官。
以民族大義為重
周恩來與張衝頗具傳奇色彩的交往
採訪中,周勇向記者講了一個周恩來與張衝之間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
張衝,字淮南,浙江樂清人,生於1904年2月。1930年初,張衝擔任國民黨“中統”的前身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總幹事,是這個特務機構的二號人物。
説起張衝,周恩來可以説是“恨之入骨”。當年,要不是錢壯飛及時預警,身在上海的周恩來早就被張衝抓住。沒抓住周恩來,張衝又炮製假新聞,陷害周恩來。雙方都是各自陣營的傑出人物。然而,當二人在重慶相遇,為了共同抗擊日寇,昔日的冤家,卻成為“戰友”。
1941年8月11日,年僅38歲的張衝在重慶逝世。周恩來聞訊極為悲痛,在《新華日報》上發表《悼張淮南先生》並親致輓聯:“安危誰與共?風雨憶同舟!”
周勇解釋説,“安危誰與共”指的是,國共合作時期,國共兩黨同仇敵愾、一致抗日;“風雨憶同舟”緣於真實的歷史。
一次,《新華日報》被國民黨收繳,新華日報社在交涉未果情況下,請周恩來出面。周恩來把張衝也叫上了。見國共兩位要員的到來,對方退還了報紙。當時,圍觀群眾很多,周恩來順勢將報紙一一分發。為確保安全,張衝親自將周恩來送回周公館。當天下着雨,兩人共打一把傘,從上清寺中山四路路口,一路走到周公館。
周勇説,在重慶期間,二人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儘管雙方關係不錯,但周恩來依然堅守共産黨人的底線,並不承認國民黨的主張,也不同流合污。”
紅岩精神永放光芒
黃葛樹見證共産黨人的忠誠擔當和政治智慧
在周公館一樓左側,是周恩來和鄧穎超的辦公室兼臥室。普通的木桌、簡易的竹制書架、藤椅……按照原樣復原的傢具,十分簡陋。屋內的照片上,他們始終面帶微笑,神情中透着堅毅和必勝的信心。
周公館圍墻邊,有一棵百年左右的黃葛樹,依然枝繁葉茂。在悠悠的歲月中,它一直靜靜守候在這裡。
皖南事變發生時,局勢極為緊張,遠在延安的毛澤東、朱德擔心南方局同志們在重慶的安危,命令周恩來等撤返延安。但周恩來等選擇了堅守。
周恩來告訴紅岩村、周公館的同志們,“我們應從最壞的可能準備,爭取最好的結果。要準備被捕、坐牢,甚至被殺頭!不管形勢如何嚴峻,我周恩來和同志們在一起!要犧牲,我們一起犧牲!”隨後,周恩來和辦事處的同志們向延安報告——
中央
毛主席、朱總司令
轉全體同志們:
處在政治環境極端嚴重和尖銳的重慶,鎮靜和熱烈地向你們祝賀三十年的舊曆元旦。
向你們保證,無論在任何惡劣的情況之下,我們仍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堅守我們的崗位,為黨的任務奮鬥到最後一口氣。
重慶辦事處全體工作人員
廿九年除夕感
毛澤東、朱德收到電文後,深表欣慰,立即回電鼓勵。周勇説,周恩來等南方局同志身上,體現了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為抗戰勝利和新中國奠定政治基礎的時代使命;剛柔相濟,鍥而不捨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誠相待,團結多數的寬廣胸懷;善處逆境,寧難不茍的英雄氣概。“這些,是紅岩精神的獨特風采和集中體現。”
“你可記得周公館的黃葛樹,你可記得風雨同舟的跋涉,你可記得魂牽故里多眷戀,你可記得出淤不染的風荷……啊紅岩、紅岩,千秋紅岩……”
十年前,在南方局老同志宋平的指導下,周勇組織拍攝了八集文獻紀錄片《千秋紅岩》,並創作了這首名為《紅岩回想》的主題歌。當親切、深情的歌聲響起,一幕幕的往事,仿佛又浮現在眼前。
周勇認為,今天,研究、傳承、弘揚紅岩精神的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上,任重道遠。我們一定要以敬畏之心對待紅岩精神,以求實態度研究紅岩精神,以科學方法對待紅岩精神,以真實歷史支撐紅岩精神,把對紅岩精神的宣傳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