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試點紅色基因庫建設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興建……”11月12日,在位于萬州區的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內,講解員正在向參觀者講述百萬三峽移民的故事和三峽工程是如何建設的。

  去年7月,經中宣部批準,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作為唯一的改革開放時期紅色基因庫,被納入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一期)紅色基因庫15家試點單位之一,也是重慶唯一上榜單位。目前,試點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已完成館藏文物資料全部採集工作,正對網上展示內容進行初步遴選和審核。

  紅色基因庫建設是電子化過程

  被確定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一期)紅色基因庫首批試點的15家單位,是從全國400多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中遴選出來的。

  去年5月,中宣部文改辦下發了《關于做好國家文化大數據體係建設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一期)紅色基因庫建設以中宣部公布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為目標對象,分批次將各示范基地的陳列品、紀念碑(塔)、出版物、音視頻等進行高精度數據採集,按照國家文化大數據體係統一標準進行結構化存儲,並以歷史事件、英烈人物、感人故事為線索,對紅色文化數據進行專業化標注、關聯,通過有線電視網絡實現全國聯網。

  “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一期)紅色基因庫建設的8項具體任務,大致可分為數據庫建設、平臺搭建和應用場景搭建、文化數據的生産線建設。”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館長岳宗英介紹,15家首批試點單位已經陸續開展紅色基因庫數據採集,進行紅色文化數據標注,加大紅色文化産品開發,通過有線電視網絡實現全國聯網,形成全國紅色基因庫,全息呈現和展示紅色政權是怎麼來的、新中國是怎麼來、全國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

  萬州區社科聯專職副主席黃孝貴表示,紅色基因庫的建設是一項電子化過程,過去我們國家的紅色文物和歷史都是散見于各地,整合後將形成強大的基因庫,“這是一次重大的改革,或許幾十年後中國所有的紅色文化都隨時能生動展現在人們眼前,讓人們更好地學習、銘記紅色歷史。”

  運用新技術讓參觀者身臨其境

  隨著4K超高清、5G、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産業化的發展,如何把講好講活紅色文化故事與新技術産業化相結合,讓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已成為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任務。

  “此次入選首批試點單位,對于紀念館來講是一次機遇,也是一項改革。”岳宗英告訴重慶日報記者,為確保基因庫建設順利進行,他們成立了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將紅色基因庫建設同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網上展館建設有機結合,建立虛擬實景網上博物館,整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3D交互等,通過“迷你模型”“頂部俯視”“熱點列表”等選項,配合專業語音解説,適用于各類終端展示瀏覽,實現如臨現場的數字漫遊展廳。

  以紀念館內牡丹錦雞紋脫胎黑漆花瓶為例,它是1999年11月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贈送給萬州移民開發區的,瓶身繪牡丹錦雞紋,有“錦上添花,前程似錦”等美好吉祥寓意。“我們通過三維實景數字化技術,採用球幕3D空間掃描相機,對它進行了精細化三維空間數據採集與建模,並利用三維數字化重建技術、圖像環繞拍攝採集技術、光柵掃描技術等進行三維數據採集與制作。”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觀眾在網上觀看它,也能有身臨其境的效果。

  把更多紅色主題展館納入基因庫建設

  文物數據採集是一項龐大的工程。目前,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基因庫數據採集已完成1605件(套)移民文件、檔案、表冊等紙質文物藏品的掃描採集;完成移民文物平面拍攝336件(套),拍攝照片2329張;完成移民圖片資料收集整理2894張;完成音視頻採集150件459部,總時長超過150小時;完成“脫胎黑漆花瓶、三峽移民感動中國獎杯、三峽移民感動中國證書、三峽大壩岩芯石”等7件重要歷史文物的三維數據採集。

  “紅色基因庫建設試點是國家統籌文化大數據體係建設工作的重要抓手,對于推動我市紅色資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更加廣泛地弘揚紅岩精神、移民精神,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市委宣傳部宣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將繼續積極爭取把更多的紅色主題展館納入紅色基因庫試點建設,讓重慶的紅色資源“活起來”,紅色文化“亮起來”,講好重慶故事。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067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