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秀山興隆坳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和事堂’調解矛盾糾紛,那是老黃歷了。”10月29日,在説起村裏有名的“和事堂”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梅江鎮興隆坳村資深“和事佬”肖漢文擺擺手,“要不,我給你講講這幾年‘和事堂’的新故事。”

  10月初,興隆坳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村裏人告訴重慶日報記者,興隆坳出名,得益于基層治理品牌“和事堂”;能入選,靠的是“老品牌”做出了“新文章”。

  專治“疑難雜症”

  興隆坳位于渝黔交界處,是一個由4個村合並而成、有8個大姓、3700余村民的大村。原來五六名村幹部,既要組織修路、發展特色種養業,又要面對幾乎天天都有的“家長裏短”,力不從心。

  10年前,退休幹部陳武和主動邀請退休幹部或在村裏有威望的彭金貴、楊秀全、劉仕燧等人,成立起義務調解隊伍,想幫村裏排憂解難。

  沒想到,這支隊伍很快遭遇“下馬威”。成立之初,在協調兩個村民宅基地糾紛時,到府調解的隊伍被當事人諷刺為“和事佬”,只能“和稀泥”。

  當時到府的調解人之一、年過七旬的劉仕燧沒有氣惱。回去後,他和調解隊伍其他人一合計,決心把“和”作為隊伍工作切入點,成立“和事堂”,力爭在村裏名正言順地當好“和事佬”。

  隨後,在村黨委領導下,“和事堂”不斷出擊。第一年,和事堂就解決了十幾起“疑難雜症”,包括兩家村民“鬧”了十幾年的承包地所有權糾紛、被稱為“清官也難斷”的婆媳矛盾、鄰里之間的口角等。

  幾年下來,“和事佬”們公平公正地解決了50多起“疑難雜症”。當事人口服心服,並對解決方案簽字認可,實現了矛盾糾紛“小不出組,大不出村”。

  從此,“和事佬”在村裏不再是貶義詞,而是處事公平正派、有權威的代稱。

  帶頭“吃螃蟹”

  隨著村裏陳年矛盾糾紛的不斷消化,“和事堂”成立兩三年後,“業務量”大幅下降,有時一年只有一起。

  這時,新的矛盾又考驗著興隆坳。

  一家農業企業看好興隆坳,準備規模種植獼猴桃,前提是將土地田埂推掉,讓零碎的土地“變大”,以便規模化管理。但推掉田埂會打破村民世代耕種的土地界線,大家擔心到時自己的土地會沒了著落。

  就在業主和村民僵持不下的時候,“和事佬”肖漢文站出來,將自己家的5畝地交給了業主,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雖然田埂不在了,但手裏有土地證,土地承包權還是我們自己的!”肖漢文給大家作思想工作。

  看到肖漢文都不擔心,其他村民開始跟進。土地流轉後,村民很快嘗到甜頭:每畝土地能得到400元至500元的租金,在基地務工每天還有幾十元收入。

  現在,村裏已引進了22家農業企業,全村85%左右的土地都流轉給農業企業規模化發展。在此基礎上,秀山現代農業園區落戶興隆坳。去年,該農業園區還獲批為國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宣傳“大喇叭”

  2019年,農業産業發展生機勃勃的興隆坳,又成為秀山首批垃圾分類試點村。

  “生活幾十年,垃圾隨手扔慣了,所以垃圾分類剛開始宣傳的時候,我們覺得是多此一舉。”村民龍懷志説。

  “和事佬”劉永英對大家關于垃圾分類的想法進行了解,發現家庭婦女是垃圾分類的主力。于是她和“和事堂”的成員一起商量,決定一方面把垃圾分類知識設計進壩壩舞裏,讓大家在每天的跳舞健身中接受“能賣錢的放一邊,不能賣錢的放另一邊”的垃圾分類思想;另一方面,成立村級“積分超市”,村民賣毛鐵、塑膠瓶等可回收垃圾時,不僅有收入,還能積分換生活用品。

  “‘和事佬’就是村裏的宣傳‘大喇叭’。”村民楊鳳英笑著説,自己慢慢接受了垃圾分類思想,現在家裏響應號召設了3個垃圾桶。與此同時,家裏廚余垃圾倒進村裏的易腐垃圾池發酵,到時又能作為油菜地、紅薯地肥料。

  現在,興隆坳村的垃圾轉運量較以前垃圾分類前減少了40%,並成為全市垃圾分類示范點。

  “現在‘和事佬’和稀泥的機會確實少了。但隨著時代發展,他們成了鄉村振興中的‘成事佬’!”村支部副書記劉永明説。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049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