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畜牧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養殖的”無菌豬“。(榮昌區委宣傳部供圖)
10月26日早上,剛在廣西巴馬參加完首屆中國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大灣區高峰論壇的朱丹,馬不停蹄回到了單位,趕着制定配種計劃。
朱丹是市畜牧科學院養豬研究所的高級畜牧師,培育優良品種,是她和同事們的重要任務。
“糧豬安天下”,我國是生豬生産和消費大國,豬肉在居民消費結構中的佔比高達2/3。然而有關研究表明,在生豬生産水平上,我國仍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究其原因,缺乏自主知識産權的肉豬品種資源是重要因素。
培育優良品種、研發綠色飼料産品,既能突破生豬産業發展的“瓶頸”,也能有效應對豬“芯片”卡脖子問題,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作為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牽頭建設單位,市畜科院確定了他們科研的着力點。
選育新品種
持續提升種豬性能
好的生豬品種是發展生豬産業的前提和基礎,但在上世紀中後期,體型大、瘦肉率高的外種豬對地方豬種造成極大衝擊,選育新的優良品種成為了當務之急,而要選育品種,必先弄清家底。
“那幾年,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豬圈裏工作。”朱丹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那時,以朱丹為代表的研究人員為了摸清楚榮昌豬到底有多少家族、譜係和資源,為了弄懂每個譜係有什麼優缺點,挨家挨戶上門測量。據不完全統計,他們共調查了約20萬頭豬。
調查的內容很多,比如嘴頭子要短,額頭上要有旋毛,耳朵是聳搭着的、不能太厚,四肢要開闊、健壯,腰背平直、結合良好。此外,重量當然也是重要的考量標準,“俗話説,初生差一兩,斷奶差一斤,育肥差一秤。”朱丹説,“胸圍、腹圍、背寬、體長、飼料消耗都要納入指標。”
正是在這些研究人員的努力下,市畜科院掌握到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他們以榮昌豬為基本育種素材,採取雜交與選擇相結合,導入適當比例的丹係長白豬血液,育成了國內第一個低外血含量(25%)的瘦肉型豬專門化母系——新榮昌豬I係。與原種榮昌豬相比,新榮昌豬I係豬的胴體瘦肉率提高了6.3%;飼料轉化率提高了19.3%;20-90公斤體重階段日增重提高了33.5%;膘厚降低了21.7%。
這為榮昌豬産業化打下了基礎——通過推廣,該區已建立優質肉豬示範基地49個、輻射基地67個,促進重慶及周邊地區生豬養殖業的快速發展。
研究“無菌豬”
提供重要的實驗用豬資源保障
在市畜科院的實驗室裏,還有一群寶貝,它們和普通豬在相貌上並沒有什麼差別,但生活待遇卻好很多倍:出生時是無菌剖腹産,由“醫生”接生,吃的食物必須進行高溫、高壓等多種無菌手段消毒,平時的起居也由專門的“保姆”看護。
這是該院培育的“無菌豬”。如果説育種是為了保證豬肉的自給率,那麼“無菌豬”的專業研究,則是為了在特定領域發力。
市畜科院院長劉作華告訴記者,“無菌豬”是研究菌群與疾病,以及生長髮育的一類特殊模式動物,豬體本身不含任何細菌微生物,研究過程中可以把細菌微生物對實驗的干擾降到最低。同時,也對豬的疾病凈化和豬源性生物醫藥産品的生物安全起到保障作用。以前,由於我國缺乏無菌豬這一條件&&,使相關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産品開發受到“限制”。
由於豬和人在消化道、皮膚、心血管系統等方面非常相似,因此具有其他實驗動物不可替代的優越性。
“生物醫藥和畜牧業,都能用上無菌豬。”劉作華説,無論在嬰幼兒奶粉評價、兒童疫苗臨床前評估、早産兒疾病研究、還是在特殊病人膳食産品開發,“無菌豬”都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通過努力,市畜科院在國內率先建立無菌豬繁育技術體系,建立了國內唯一的,國際規模最大的無菌豬培育&&,為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與人類醫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驗用豬資源保障。近年來,為包括中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華西醫院、四川農業大學等單位開展非洲豬瘟、早産兒、替抗産品等多個重大科學項目研究和産品開發提供了核心實驗動物支撐。
廢物再利用
研究發酵飼料作為替代“口糧”
資料顯示,我國生豬生産成本比發達國家高40%左右,其中飼料成本佔養豬成本的70%以上。“要提高豬肉自給率,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降低飼料成本無疑是最直接的辦法。”市畜科院動物營養研究所所長楊飛雲&&。
楊飛雲發現,我國常規飼料資源短缺,但農副産品加工産生的糟渣種類多、數量大,每年多達1.7億噸。另一方面,由於鮮糟渣易腐爛,抗營養因子含量高,影響其直接飼用,多數被丟棄,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如果將其合理開發用作飼料,不僅能緩解飼料短缺問題,還可降低養殖成本,減輕環境污染,不是一舉三得嗎?”
楊飛雲及其團隊開展了相關研究,主要選取幾種量比較大的糟渣進行試驗。
一是酒糟。每生産1噸白酒大概産生3噸鮮白酒糟,風乾白酒糟含有粗蛋白質、粗脂肪、粗纖維等,“我們在育肥豬飼糧中添加10%的白酒糟酵母培養物,對豬的採食量、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沒有顯著的影響,可降低飼料成本。”
二是果渣。以柑橘為例,發酵柑橘渣對豬的適口性好,適量添加可促進腸絨毛髮育,改善腸道微生態平衡;在斷奶仔豬飼糧中添加發酵柑橘渣,能有效提高仔豬的生長性能。
三是薯渣。研究表明,在生長豬飼糧中使用15%的發酵甘薯渣,不影響豬的採食量和日增重,但可顯著改善飼料利用效率,使料重比降低了14.7%,單位增重成本可節約2.4元。
“當然,儘管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研究和産業總體上還處於起步階段。”他告訴記者,非糧飼料資源産地分散,大部分原料水分含量高,不便集中,發酵産品乾燥成本高等問題,都制約着研究成果的運用。
楊飛雲建議,應在現有成果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完善發酵飼料生産工藝,建立成熟的工程化技術體系,進一步開發新型發酵蛋白飼料、能量飼料以及精粗飼料資源,降低養殖業對豆粕、玉米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