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長江增殖放流,關鍵要“精準放流”
2021年10月26日 10:07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來源:10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易艷剛、韓振、王賢、董雪、回曉男

  增殖放流一直是長江恢復漁業資源,保持生態平衡的一個重要舉措。但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在長江沿線多地調研發現,由於缺乏基礎研究、操作規範、過程監管等,增殖放流對放哪些魚、放多少魚、怎麼放魚等底數不清,以致增殖放流過程中放外來魚、次等魚、單一魚等情況突出,反倒給長江生態造成破壞。

  6月8日舉辦的2021年“全國放魚日”暨首屆長三角區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上,工作人員在做準備。新華社記者黃宗治攝

  放什麼、放多少、怎麼放,底數不清

  長江上游某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分佈着長江鱘等重要珍稀特有魚類,為更好幫助保護區內的相關魚種繁殖,保護區投入數百萬元資金在江邊搭建了眾多魚巢以供魚類産卵。但從今年開始,魚巢上的水草幾乎被草魚吃光了,影響了相關魚類産卵。儘管保護區內草魚數量已經很多,但沿江依然有不少地方在增殖放流草魚苗。

  記者在沿江多地調研發現,該保護區遇到的問題在沿江地區較為普遍。西南大學漁業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水産學院教授姚維志等專家&&,近年來持續不斷的增殖放流對長江魚類資源恢復起到積極作用,但當前也面臨着放什麼魚、放多少魚、怎麼放魚“混亂”情況,導致部分魚類過量甚至出現放流外來魚種的情況,不但抵消了增殖放流的作用,甚至給生物多樣性造成破壞。

  放什麼魚“亂”。一個水體能夠容納的魚是有限的,“缺什麼補什麼”是增殖放流的一個基本原則。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地方在具體操作中並未考慮魚類結構,而是為了讓數據好看,大肆購買便宜的四大家魚的魚苗放流,造成增殖放流魚類結構的嚴重失衡,也給長江生物多樣性帶來了挑戰,部分地區草魚、鰱魚等四大家魚的增殖放流佔九成以上。

  放多少魚“亂”。記者梳理近年來沿江多地的增殖放流數據發現,各個地方每年增殖放流的差距較大,有的一次放流幾萬、幾十萬尾,有的一次放流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尾。

  部分受訪的漁業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前增殖放流的主體較多,除了政府相關部門外,企業、社會團體甚至個人,都在進行增殖放流。由於相關主體在放流時並未按照要求報告,甚至連他們都不知道增殖放流的數量。

  一些專家&&,涉水工程的增殖放流更是亂象叢生,有的地方兩三公里範圍有多個涉水項目,由於項目主體各放各的,可能每個項目主體都在放同一種魚。

  怎麼放魚“亂”。受訪基層漁業保護部門幹部告訴記者,一些地方增殖放流時,不是考慮如何讓魚苗更好地存活,而是為了達到“宣傳展示效果”:在選擇地址時,往往選擇港口碼頭等人類活動頻繁的場所,以便吸引、組織人員觀看,但這些地方並不利於魚苗存活,有些魚苗剛被投放下去,就被圍觀群眾撈走;在魚苗投放時,也不給它們適應時間,甚至採用傾倒、空中拋撒的方式,注重展示效果,忽視了存活結果。

  部分受訪者告訴記者,由於各地對增殖放流的魚苗普遍採取低價中標的方式招標,導致增殖放流中還出現了次等魚苗、外地魚苗大肆投入長江的情況。

  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水生態研究所所長常劍波&&,當前各地增殖放流的力度不小,但大多是不專業的“雜牌軍”,不成體系、亂象叢生:要求放親魚,卻用便宜的或者雜交的種代替;要求放本地種,卻用外地種代替;放多放少也沒人知道。

  “有的中標單位魚苗不夠,就到廣東等地收購魚苗,還有的中標單位把品質好的魚苗拿到市場上銷售,受傷帶病的魚苗用於增殖放流等,這些都可能給長江魚類的性徵帶來災難。”一些魚種場負責人憂心忡忡地説。

  4月10日,中華鱘從放流通道滑入長江。當日,“2021年長江三峽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在湖北宜昌舉行,共放流5個年齡梯隊的子二代中華鱘10000尾,總重量約13130kg。新華社發(鄭家裕攝)

  基礎研究、操作規範、過程監管存“空白”

  長江魚類研究專家和基層幹部&&,當前長江增殖放流中的各種亂象,暴露出當前對長江魚類基礎研究的缺失,以及增殖放流操作規範、過程監管等方面存在“盲區”。

  “當前儘管國家對長江魚類資源保護十分重視,增殖放流的投入也較大,但財政資金多用在了購買魚苗上,相關基礎研究較為缺失。”姚維志説,一是對長江的魚類資源狀況缺乏調查,魚類資源分佈如何,哪些魚多哪些魚少,能夠承納多少魚類等底數不清;二是對部分珍稀特有魚苗的人工繁育研究不夠,當前的研究基本靠市場驅動,哪些能賺錢就研究哪些,缺乏統籌。

  其次,操作規範存漏洞。部分受訪漁業管理部門幹部&&,當前增殖放流操作依據主要是《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關於進一步規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通知》,但這些文件對增殖放流的區域統籌、操作規範、地點選擇等方面缺乏明確要求和標準,導致相關部門在增殖放流時無據可依,從而造成魚種品類單一、品質不佳、存活率不高等問題。

  過程監管形同虛設。基層漁業管理部門幹部和專家&&,當前的增殖放流監管,主要監管的是數量,而對於魚苗是否親本、魚苗品質狀況等,則缺乏有效監管;同時,增殖放流後的監管評估也缺乏有效性,當前部分部門評估增殖放流成效,普遍採取在魚苗身上涂熒光粉的方式,該方式難以實現2-3年時間段的監測,導致增殖放流的成效掌握困難。

  此外,對魚類生境的重視、研究、投入不充分。農業農村部長江辦相關負責人也&&,儘管當前中華鱘的增殖放流的效果不明顯,比如到目前為止,已放流了700多萬尾,2017年以後就沒有發現産卵的痕跡,但部分地區依然在增殖放流,而當前最需要做的反倒是放流之後如何讓中華鱘生存、繁殖,這一方面還有很多不足。

  工作人員使用滑道將魚放歸長江。新華社發(劉曉鵬攝)

  增殖放流如何才能“提質增效”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繼龍等專家認為,從國外資源增殖實踐來看,孤立地進行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是不科學的,應建立完善的管理、研究、監測評估和具體實施的增殖放流體系,以及人工保育體系,確保增殖放流順利開展。

  完善制度規範,讓增殖放流有據可依。首先是完善增殖放流技術操作規範,加強區域、部門統籌,避免盲目放流;對增殖放流的操作技術、地點選擇等做出標準要求,為各地增殖放流提供指導;改當前魚苗低價中標為合理價中標,並對部分珍稀特有魚類種苗供應補貼等方式,重點扶持一批有實力的魚種場,在增殖放流中將種源監測落到實處,防止外地物種入侵。

  加強科研投入和統籌力度,為長江魚類資源建立清晰&賬。加強對長江現有魚類資源的監測科研力度,根據相關&賬盡快制定物種保護規劃,依據長江裏魚類的特點以及相關物種保護的輕重緩急,確定物種保護先後次序;對部分珍稀特有魚類的人工保育加大科研支持和系統統籌,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讓國家、地方以及市場主體各司其職,避免重復投入和研究盲區;加強對魚類生境的重視、研究及投入,為中華鱘等珍稀特有魚類更好生存、繁殖提供條件。

  實施親本換代工程,確保長江魚苗性徵不衰退。姚維志等專家&&,隨着全面禁漁啟動,沿江各魚種場難以獲取親本種源,導致不少魚種場的親本種源都在超期服役,影響了魚苗形狀,建議實施“親本換代”工程,由國家相關部門為魚種場提供親本種源,確保長江魚苗性徵不衰退。(參與采寫:張博令、王辰陽)

編輯: 陶玉蓮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799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