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建立責任規劃師制度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新華網
2024 01/09 16:50:13
來源:新華財經

山東聊城建立責任規劃師制度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

字體:

  為破解基層規劃專業技術力量不足、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難”等問題,打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生活環境,2023年12月27日,聊城市政府辦公室印發《聊城市責任規劃師制度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將全生命周期理念貫穿國土空間規劃的各個環節,開闢了規劃融入社會基層、踐行新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新空間,在高質量發展中不斷推進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設。

  以“陪伴式服務”架起溝通“新橋梁”

  早在2021年,聊城市政府就&&《責任規劃師制度(試行)》,以主城四區為試點,成立責任規劃師技術服務團隊,聚焦城市更新面臨的民生問題,圍繞規劃編制實施評估、公眾參與溝通交流等方面開展工作,廣泛吸納公眾意見,以陪伴式服務的工作模式全面推進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為更好發揮責任規劃師團隊協調各方的作用、深化公眾參與度,為城市發展規劃提供專業技術支持,聊城市在總結前期責任規劃師工作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工作實際對《責任規劃師制度(試行)》進行了修改完善,印發了《實施辦法》,明確提出採用“1+N”的工作模式,將責任規劃師團隊劃分成N個小組,每個小組服務一個街道、鎮(鄉)、村(社區),實現市域範圍點對點全覆蓋,引導公眾參與城市設計,保障國土空間規劃快速推進。

  同時,為落實好上級關於鄉村規劃師的有關要求,《實施辦法》創新將責任規劃師和鄉村規劃師並行,將服務範圍由中心城區擴展至市域,在制度上實現了規劃的“雙師”融合,為基層規劃力量添油加力,引導基層群眾和鄉村居民積極參與聊城的規劃建設。

  目前,聊城市責任規劃師團隊已逐漸形成了可分可合、線上線下聯動的工作方式,與基層政府、屬地群眾搭建起互暢互聯的溝通機制,精準地對接居民需求,讓規劃更接地氣,推動城市治理更加專業化和精細化。

  以“繡花”功夫打造水城“風景線”

  在打造“江北水城”城市品牌過程中,聊城市責任規劃師團隊從城市發展訴求着手,致力於幫助基層政府孵化更多具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規劃實施項目,在試行工作階段,團隊累計開展現場調研90余次,形成意見建議280余條,把城市公共空間品質提升、背街小巷綜合整治、環境優化提升、名城保護等六項作為責任規劃師重點探索領域,引導實踐項目落地,為城市精細化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目前,聊城市責任規劃師化身規劃“服務員”,多次參與每年省、市重點項目的前期選址,讓項目跟着規劃走,從源頭上解決項目落地難,助力基層經濟發展,為建設高品質城市提供了專業技術服務。

  在了解到市民對徒駭河沿線的露營需求後,責任規劃師團隊通過對徒駭河兩岸安全性、可達性、配套設施完備程度的綜合調研評估,提出10處用地作為城市營地的備選場地,現正在逐步實施過程中,滿足了市民假期休閒需求。

  以“共建”模式激活城市“微更新”

  古城的保護工作一直是城市更新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聊城市通過“微改造、微更新、微提升”等一系列措施,聯合社區相關主體力量,引導責師團隊投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解決古城保護重點難點問題,逐步實現一街一策,為歷史文化傳承提供了重要的專業技術支撐。

  責任規劃師團隊還參與了米市街改造、唐磚窯遺址搬遷等多項保護工作,對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待改善、待補充的空間設施提出系統化建議。

  在了解到街區施工面臨專業技術上的問題,責任規劃師團隊結合保護工作實施情況,自主展開調研,與社區工作者進行溝通協調,針對街區文化風貌建設、安全設施佈置方面提出數條建議,並及時報送有關責任部門,相關建議得到了採納應用,最大限度擴大了受益人群,帶動了社會的廣泛參與,為編寫相關工作指南和管理辦法奠定了基礎。

  以“謀篇”方式描繪鄉村振興“新圖景”

  為助力鄉村振興,聊城市將責任規劃師與鄉村規劃師並線並行,面向沿黃河沿運河的鄉村地區開展“大河工匠”行動。責任規劃師協同設計單位深入田間地頭,用心聽群眾的意見,多次組織召開鄉鎮和村宣講會,將規劃術語翻譯成熟知的方言,把方案公示給群眾,引導群眾參與鄉村規劃編制和實施,真正肩負“村民-鄉鎮-部門”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目前,團隊已為陽谷縣阿城鎮等17個鄉鎮、30多個村莊的規劃編制進行對口專業支持,為鄉村規劃的落地實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經過不斷的探索實踐,責任規劃師工作已成為聊城市城市更新、精細化治理的一張新名片,也成為了聊城市貫徹落實街道規劃參與權,打造“規劃進社區”品牌的重要抓手。《實施辦法》的&&,將進一步發揮責任規劃師的主業優勢,全面提升聊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劉金莉 王冠群 蔣觀寧)

【糾錯】 【責任編輯:韓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