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草坪音樂節、樟樹首屆人才周、紅林廣場“人才夜市”……今年暑假,江西宜春各地人才活動精彩紛呈,青年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
為吸引更多宜春籍學子學成返鄉、建功家鄉,2022年7月,宜春市創新實施“青苗計劃”,堅持“引才關口前移、提早跟蹤培養”原則,為宜春籍學子在就學、實習見習、就業創業等階段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支持。
悅見家鄉變化
“想不到家鄉還有這樣的牛人啊,這次活動刷新了我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江西農業大學袁涵琪等一眾靖安籍學子,在全國技術能手伍映方帶領下,來到靖窯陶瓷坊參觀,領略黑陶“前世今生”。
而在宜豐縣,則以“青苗歸巢·悅見家鄉”為主題,組織返鄉學子參觀永興特鋼新能源有限公司、園區黨群人才服務中心等地,感受宜豐經濟發展的脈動。宜豐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何徵説,熱切希望學子選擇宜豐、扎根宜豐,與宜豐彼此成就,共贏未來。
參觀重點企業、走訪美麗鄉村、追尋紅色足跡……在豐富多彩的參觀體驗活動中,宜春青苗學子切身感悟家鄉巨變,知曉本地人才政策,從而更加熱愛這片紅色家園。
“我們還在學子集中的北京、上海等地設立10所青苗驛站,利用寒暑假等節假日,開展學子座談、返鄉看變化、學子和企業面對面等活動,提升學子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共青團宜春市委書記黃文鋒説。
親歷家鄉發展
今年暑假,來自江西師範大學的青苗學子曾子言來到宜春12345熱線中心,開展一個月的社會實踐,主要工作內容是配合話務崗進行工單質檢,提升民生訴求的處置效率。“民生無小事,馬虎不得。”在結束社會實踐後,曾子言對民生工作的“事無巨細”有了更深的體悟。
銅鼓縣則搶抓湘贛邊合作機遇,吸引湖南大學近20名大學生前來開展為期40余天的社會實踐。青苗學子李嘉、吳雨蓉等人根據案例進行創作,編演話劇《媽媽,我愛你》,讓群眾更深入地了解未成年人保護的相關法律知識;還有6名青苗學子來到銅鼓港口鄉水坪村,發揮創意,自己動手,把荒廢的農村住房改建成“碧水坪家”,為當地農旅産業打造了一個新的“網紅打卡點”。
宜春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市委人才辦主任楊文先介紹,目前宜春正加快建設“1+3+N”現代化産業體系,急需高素質人才助力發展。返鄉實踐可讓學子提前熟悉家鄉工作環境,利於堅定學子返鄉立業的信心。據悉,今年暑期,宜春市協調提供1771個崗位,向學子拋出“橄欖枝”。
感受家鄉溫情
“音樂節氛圍太好了,讓我們在家鄉有這麼嗨的體驗,真心為大樟樹點讚!”來自中南大學的青苗學子黃嘉豪説。8月11日晚,一場音樂盛宴在樟樹市三皇裏文化街區拉開帷幕,活動特別邀請數十名青苗學子和返鄉大學生登&獻唱。
無獨有偶,在高安市瑞陽湖畔,一場點燃夏季的草坪音樂節也吸引了上萬名網友和本地青年人才觀看。在活動現場,近200名在校大學生主動申報“青苗計劃”。
這個夏天,宜春各地好戲連&,共舉辦80余場精彩活動,各類活動吸引近5000名青年人才加入“青苗計劃”。來自南昌大學的青苗學子鄒妍傑受邀參加靖安縣青年人才演講比賽後説:“很榮幸獲得比賽一等獎,對我個人而言,這無疑是一次蛻變和成長,我也真實感受到家鄉對在外學子的溫情。”
“歸雁”思源,築夢家鄉。針對“青苗學子”,宜春市全面落實黨委一對一&&學子制度,關愛其學習生活狀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並在見習實習、就業創業等方面提供實在的支持。截至目前,共為95名學子發放國家級、省級榮譽獎勵45萬元。對符合相關條件的學子,自主創業或跟宜春企業以及縣鄉中小學、醫院簽訂5年以上全職勞動(聘用)合同的,黨委、政府將&&一次性生活補貼、創業補貼等一系列專項政策。復旦大學2023級公共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羅丹由衷感慨,“青苗計劃人才政策大禮包,更堅定了我們回鄉就業創業、支持家鄉建設的信心。”
“青苗計劃”的實施如春風拂煦,讓學子們感受到家鄉的關愛,激活了返鄉建設的內生動力。今年,在武漢舉辦的宜春重點産業高層次人才對接會上,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數百名宜春學子參加對接會,最終,260名學子與參會企業達成就業意向,其中包括6名博士和176名碩士。(陳波 丁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