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人才之“渴”,這個國家級新區有什麼“秘笈”?-新華網
2023 08/23 15:41:29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解人才之“渴”,這個國家級新區有什麼“秘笈”?

字體:

  國家級領軍人才8人,省級重點人才工程入選者10人,直管區引進博士以上高層次人才7人……2016年,中部第二個國家級新區——贛江新區掛牌成立之時,盤點着手頭的“人才賬本”,新區上下幹部深感壓力。“用一個詞來形容——求賢若渴。”贛江新區創新發展局人才組副組長李躍文説。

  7年間,贛江新區拿出“真心實意”“真金白銀”延攬人才,不斷探索引才新路徑,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推動人才集聚引領創新轉型的效應逐步顯現——

  國家級領軍人才增至69人,省級重點人才工程入選者增至105人,直管區引進博士以上高層次人才增至157人,500多名高精尖人才奮戰在科研一線,創新活力和研發動能在新區迸發、裂變,釋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和內生動力。

  
中藥國家大科學裝置預研中心

  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贛江新區展現出先行先試、敢闖敢幹的魄力和優勢,創新性推出不少“聚才引才、愛才留才、敬才用才”的“秘笈”。

  人才秘書——關鍵服務細一點 人才吸力強一點

  “最近有什麼需要我幫您做的嗎?”贛江新區人才秘書卓天鳳主動&&贛江中藥創新中心高層次人才袁斌博士,詳細詢問需要什麼幫助,並在檔案本上作了記錄。

  2021年以來,贛江新區推出贛江英才服務卡,並配備專業人才秘書。人才秘書不僅24小時待命,協助高層次人才解決工作和生活難題,還會定期了解人才需求,為高層次人才量身定做“服務套餐”。截至目前,贛江新區發放贛江英才服務卡(優享卡)71張。

  近年來,為打造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集聚地,《贛江新區人才引進和扶持實施辦法》《贛江英才服務卡制度實施辦法》《關於加強數字經濟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先後&&,3年拿出30億元人才發展經費,圍繞主導産業、科研創新&&和為産業配套的現代服務業發展需要,吸引一大批青年人才和技能人才在新區創新創業。

  在儒樂湖新城,公共文體中心、露營公園、學校、醫院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創建3家省級服務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示範基地,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落戶、簽證、科研項目申報等全方位貼心服務;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務&&,實現人才政策“一站查詢”、人才補貼“一站領取”、人才服務“一站辦理”;免費體檢、集體療養、免費家政、免費接機……把人才的“關鍵小事”當成“頭等大事”,贛江新區對人才的渴求見諸細節。

  
儒樂湖新城公共文體中心

  “贛江新區對人才的青睞友好,讓城市越來越有活力和創造力。”德籍華人楊春虹教授説。

  專注於光合作用及光生物學領域研究多年,2019年,楊春虹來到贛江新區創業。“當時,團隊還未組建完成,加上外籍人士註冊企業程序相對繁瑣,多虧新區服務專員提供了全程代辦服務。”楊春虹説,贛江新區的資金扶持力度不是最大的,但這裡不僅服務周到,還有着從藥材種植,到創新研發、醫療服務等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産業鏈條,發展前景很好。

  2021年,贛江新區光生物技術研究院正式運營,致力於中醫藥的科學種植關鍵技術,根據需要調節中藥材生長周期和代謝途徑,提高中藥種植的産量和質量,成為新區中藥科創城産業發展中的一環。

  以贛江中藥創新中心為核心的“三駕馬車”,帶動24家高能級的創新&&協同發力,並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高精尖人才,營造了科技創新的新生態、新格局。

  贛江新區創新發展局副局長謝沐認為,吸引創新型人才,不光靠特殊政策,更應當為人才搭建一個良好環境,人盡其才,最大限度釋放人才能量。

  通過政策引才、産業興才、服務留才,贛江新區不斷培育和涵養良好的人才發展“生態圈”,“滾雪球”效應不斷顯現。日前,新區第五批人才計劃評選結果已經公布,入選人才516人,截至目前,新區“贛江海智”等四項計劃已累計引進各層級人才2591人。

  “目前,新區已初步形成一支門類齊全、素質優良、梯次合理,能夠滿足創新創業發展需要的高層次人才隊伍。”謝沐&&,新區堅持“招商引資”“招才引智”並重,形成人才帶産業、促轉型的良性機制。

  以“技”定才——評價權下放 創造力提升

  在贛江新區第四批人才計劃中,舒蕾個人護理用品有限公司楊遠超等4人通過市場化認定,入選“贛江傑青”人才計劃。

  “‘贛江傑青’對於職業技能資格證以及學歷都有較高的要求,但是我們認為人才的評定不應該‘唯帽子論’。”李躍文介紹,贛江新區在人才機制體制上謀求突破,探索建立以人才薪酬水平、創造的市場價值等為主要指標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全面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既要高層次人才,也要高技能人才。贛江新區將人才評價的“話語權”交給市場,促進人才評價由“政府主導”向“群策群力”轉變。

  用好人才是對人才的最大尊重。“下放企業人才評價自主權,把是不是人才、是什麼樣人才的‘話語權’交給企業。”李躍文説,新區破除唯學歷、唯資歷論,以“技”定才。“按照政策,能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或處於專業、行業領先地位,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有突出貢獻或取得重要成就的人才,都屬於高層次人才範疇。”

  “新區給予人才以充分的信任與自由,我們要做的,就是用精準的支持和服務支撐他們心無旁騖投身於新技術。”李躍文説。

  作為江西唯一一家半導體集成電路全製程企業,江西薩瑞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運鵬對此感觸很深,“6年前,我們還只是上海浦東一個標準廠房的‘小租戶’,沒有人能想到,一個二三十名員工的小微企業,能發展成今天這個規模。”

  研發是半導體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研發的投入和産出往往不配比,存在研發風險。李運鵬介紹:“新區為我們量身打造‘綠色企業數字研發保險’,讓我們心無旁騖搞創新、謀發展。”

  
江西薩瑞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生産車間

  如今,“小租戶”已成長為“小巨人”。企業每年保持50%至100%的增長,建成了4/5寸芯片製造、傳統封裝和先進封裝的全製程生産線,建立了上海、深圳研發中心,並一舉拿下國家級專精特新和潛在獨角獸的榮譽,今年預計完成産值超3億元。

  為全面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贛江新區推出“揭榜挂帥”機制攻關技術難題,研發機構和企業一旦“揭榜”成功,將獲得項目榜單金額50%的財政資金補助。

  此外,贛江新區在全省率先推出職務科技成果賦予科研人員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改革,選擇國家中藥資源與製造技術創新中心和中醫香療大健康研究院兩家企業化運作的科研機構先行先試,授予試點單位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權,努力推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成果進行轉化,力爭培育一批高質量企業。

  科技經理——人才走向一線 産研“雙向奔赴”

  “如果企業在轉型升級、技術創新、産業布局等方面碰到了阻礙,或者缺少人才、團隊支持,都可以報名,我們會根據企業需求匹配合適的人才,也就是‘科技經理’,為企業的關鍵時刻提供關鍵支持。” 8月5日,新區創新發展局工作人員來到中醫藥科創城管委會,宣講《贛江新區選聘優秀人才擔任“科技經理”方案》。

  贛江新區周邊高校、科研院所聚集,為更好促進“政産學研用”深度融合,進一步“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支撐新區現代産業體系建設,新區探索推出“科技經理”挂職聘用機制。

  “在服務對接企業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不少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技術創新、轉型突破,想要建立創新&&,但是苦於沒有經驗、沒有人才;也有些企業,碰到一些技術難題和技術壁壘,無法突破,不知道該到哪去找專家。”李躍文介紹,“科技經理”將主要瞄準省級及以上重點人才計劃入選者,將相關高層次人才及其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等進行歸類入庫,同時,充分蒐集企業訴求,進行精準匹配。

  贛江新區積極推動人才與企業對接,以人才的“技術、視野、項目”和本土企業的“資金、場地、管理”的優勢互補,提高人才創業成活率,助推本土企業轉型升級。

  據介紹,“科技經理”接受聘任後將為企業服務兩年,且每年累計工作時間不少於一個月,為企業搭建創新&&、突破技術難題預留充分的時間。新區將給予每位“科技經理”每年5萬元的生活補助,並支持“科技經理”引導推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企業轉化運用,同時為“科技經理”發放英才卡,享受新區最高級別人才服務。

  江西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王學成和他的科研團隊了解“科技經理”政策後,正在準備申報材料。

  “我們計劃和贛江新區智藥善和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瞄準制藥裝備研發的‘卡脖子’難題開展科研攻關。”王學成説,“作為高校科研人員,走入企業,與企業並肩合作,讓我們更清楚了解市場需要什麼,從而明確科研方向,讓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發展。”

  構建人才和未來産業“雙向奔赴”的&&,越來越多的科技人才走出“象牙塔”,走上生産一線。科技與産業雙向融合,激發了新區産業發展的韌性和活力。

  把招賢引才之門敞得更開,把科技創新之火燃得更旺,通過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贛江新區朝着“人才來江西,首選在新區”的目標邁進。(聶妍婧 駱雨萌)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