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因濟水而名、伴黃河而興。近年來,濟陽積極踐行“以河潤城”,打造黃河風貌裝點城市、傳承發展黃河文化滋養城市、發揚黃河情懷塑造城市,為濟陽城市品質提升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無限生機與活力。
用黃河風貌裝點城市
千百年來,濟陽依河而建、伴河而生、因河而名。憑藉城區比鄰黃河的地理條件,依賴灘堤自成一體的生態優勢,濟陽人養河、護河、憑河、用河,譜寫了黃河岸邊一座城的高闊樂章。
2009年澄波湖水庫建成,其名取自“濟水澄波”。澄波湖總面積3650畝,其中水域面積2150畝,而擴建後的大明湖水域面積為831畝,澄波湖有大明湖的兩倍之多。作為濟南湖文化的有效延伸,澄波湖滿足了廣大群眾休閒娛樂的需求,成為泉城乃至周邊居民休閒度假的又一首選地。
在做好黃河堤頂道路拓寬的基礎上,濟陽依託黃河大堤建設健身休閒公園,打造西望內城、東眺黃河,彰顯黃河文化、古城文化的景觀帶,填補了老城區沒有公園綠地的空白。黃河健身公園建設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將建成森林健康綠道體系,綠道由步行道、自行車道、健身道、休憩道及旅游觀光道等多種模式疊加,形成多功能綜合性綠道系統,同時設置羽毛球、籃球、門球等運動場,兒童游樂場、驛站等設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營造豐富的郊野綠道體驗環境。
用黃河文化滋養城市
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顯示,黃河曾經“三顧”濟陽,直到1855年清咸豐五年,歷經多次決口改道,使濟陽與河為鄰。黃河文化滲透進了濟陽從古到今、從政治經濟到文化文明的方方面面。
公元前517年,孔子游歷濟陽、研修韶樂,留下了“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歷史典故。孔子聞韶的故事發生在四瀆之一的濟水時代,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與黃河文化息息相關。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任齊州(今濟南)知州時曾拜訪聞韶&,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也曾登臨聞韶&,留下千古一脈的題詞;清代經學大師張爾岐在聞韶&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出了一代名臣艾元徵。曾鞏、黃庭堅、張爾岐、艾元徵等人都是儒學大家,是黃河文化的優秀代表。正是在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下,在黃河文化的加持下,加上漫長歲月的浸潤,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精神風貌在濟陽人身上愈加彰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沿黃廣大軍民義無反顧地擔負起了“束水歸槽,防治河患”的重任。期間,濟陽治黃英雄戴令德巡堤查險,捨身堵漏,被譽為“黃河上的黃繼光”,並獲得“特等功臣獎章”,其臨危不懼、只為河安的英勇事跡影響着一代又一代治黃人。
深入挖掘這些文化底蘊,濟陽開展了“濟陽@黃河”五大行動,通過與山東大學開展深度合作,設立山東大學儒學與黃河文化研學基地,與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山東大學專家教授共同舉辦黃河文化論壇,成立濟陽地域歷史文化研究促進會,做強濟北手造文化産業等,深度挖掘儒學精神與黃河文化內涵,不斷將黃河文化“軟實力”轉化成産業發展的“硬支撐”,賦能濟南北起項目成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用黃河情懷塑造城市
一部黃河史,也是一部濟陽人不斷探索發展的創業史。自1855年,濟陽人民與河為鄰後,也開始了與河抗爭的歷史。
如,清光緒時期居民多修民捻以防河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濟陽對黃河堤防共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加高培厚,使先前不足5米的殘破堤防加高培厚至11米,加固堤防60余公里。目前,全區99%的堤段已達50至100米。
1998年以來,隨着國家開始新一輪大規模的防洪工程建設,濟陽對堤防、險工、控導工程進行了前所未有的高標準整治。在“與河抗爭”中,濟陽人民還積極變“害”為“利”,大力加強沿線生態環境建設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2008年11月,濟陽自主招商建成濟陽黃河大橋,打破了黃河“天塹”制約,不斷拓展自己的創業之路。
這種與河抗爭的精神,還滲透到了濟陽人的基因裏,最終形成了濟陽人隱忍包容、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性格特質,並充分體現在濟陽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凝心聚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
多年來,濟陽聚力發展特色産業,創出了全國食品工業強縣、液壓升降&&之鄉的特色品牌。
面對新的歷史機遇,濟陽將通過聚焦項目建設、功能配套、依水用水、城鄉融合、民生福祉5個方面,全力打造高端産業集聚區、區域性消費中心、黃河岸邊水生態城市、鄉村振興集中展示區、共建共享和諧家園,聚力建成高質量北部中心城區。(王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