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善之區”的棗莊市薛城區,近年來探索出一條“活水、凈水、親水”的美麗河湖建設新路徑,先後投入資金20億元,實施蟠龍河、黑峪水庫擴容等重點水利項目,完成對全區22條河流、6座小型水庫的一河一策的修編,高標準創建了省級美麗幸福河湖、省級水利綠化樣板。
水凈——污水治理潤色新鄉村
春光明媚,微風和煦,走進“雙十鎮”陶莊鎮,房前屋後乾淨衞生,村居道路寬闊平坦,蟠龍河流水潺潺,一個環境優美、生活舒適、功能齊備的宜居村落迎面而來。
“過去,河裏都是垃圾和黑泥,到了夏天更是散發着惡臭,我們都住得不舒服。現在好了,村裏污水都有了集中處理的地方,河水乾淨了,空氣清新了,日子也越過越美了。”陶莊鎮皇殿村村民孫寶明感慨地説。
加強農村污水處理能力是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為解決農村污水處理問題,2022年,薛城區堅持從源頭治理,投資4.5億元,新建陶莊污水處理廠,改造城區雨污合流主管網42.3公里,推進第二污水處理廠項目建設,城區及下游整體水體環境明顯改善,全區151個行政村完成治理,治理率達84%。
據了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作為2023年20件惠民實事之一,已連續被列入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任務,預計2023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將達到100%。
水活——“生態顏值”激活“金色價值”
在解決了農村污水治理問題後,如何讓水“活”起來,真正實現“碧水生金”?為此,薛城區於去年投資2600余萬元,統籌實施“山水林田大會戰”、河湖庫水系聯通工程,累計清淤河道12公里,栽種綠植水草80余萬株;打造村級景觀節點3000余處,實現水“生態顏值”和經濟産值的雙贏。
“按照‘親水、治水、保水、活水’的思路,我們對全長13.5公里的周營大沙河進行綜合整治,河道清淤600萬立方米,修建生態護坡20余萬平方米,實現水系生態全面修復。”薛城區城鄉水務局局長吳曉雨説。
大沙河清理乾淨後,形成了以周營薄皮辣椒示範種植園、白樓灣現代農業示範園為主體的‘一河十園’現代農業産業帶,打造出以‘規模化種植+初深加工+品牌營銷+休閒採摘+農旅文化’為特點的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模式,畝均産值由1000元躍升至5萬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22年該區投資1.09億,以現有水系為中心、兩側綠帶為重點、歷史文化為點綴,建成游客中心、瞭望塔、白樓供銷社等10余處景觀設施,把治水工作與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等結合起來,多策並舉留住天上水、盤活過境水、引進外來水,打造沿河靚麗鄉村風景線。
水美——流動之景打造城市“會客廳”
隨着氣溫回升,鳳鳴湖畔的杏花飄着微微清香、碧青湖水隨波蕩漾、鳥鳴聲此起彼伏……儼然一幅春意盎然的生態水墨畫,眾多游客漫步其中,享受春日的美好時光。
“我就住這兒附近,現在天暖和了,我每天早上都和老伴來這邊遛遛彎,鍛煉身體……”家住新城街道嘉豪社區的張女士笑着説,“晚上這邊更好看,燈光一照就更美了!”
據了解,2022年鳳鳴湖東、西支流實行水生態、水環境系統治理和升級改造,打造出以空中棧橋、鳳舞塔等為主體的“空中觀景&”,建設景觀廊架4處、親水&&15處、大小廣場18處,種植各類喬灌木10萬餘棵及空中棧橋1086米,不僅有力改善了河湖生態環境,而且形成 “雙環、六帶、多點”的水城融合的水系格局,實現水城共融、人水和諧。
生態好不好,鳥兒早知道。近年來,薛城區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積極探索如何用水打造扮靚城市的“會客廳”和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展示窗”,規劃打造濕地公園2處,全民休閒娛樂6處,形成12公里景觀河道,帶動沿岸新增農業結構調整面積1.5萬餘畝,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居民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提升。(楊辰、耿建存、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