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黃河入海口的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實施,加快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行動進度,保護黃河流域農業生態環境,全面助推鄉村振興。
墾利區耕地面積81.09萬畝,每年約産生農業投入品廢棄物90.2噸,如此龐大數量的農業廢棄物或散落在田地溝渠旁,或隨着生活垃圾進入垃圾處理廠,對生態環境造成威脅。
為解決這一問題,墾利區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堅決扛牢“黃河入海口”城市責任,總投資500萬元實施了農業投入品廢棄物回收處置項目,按照“誰生産、經營,誰回收;誰使用,誰回收”的要求,構建了“村級零散收集、鎮街集中收儲、專業機構處置、區級統一統籌”的農業投入品廢棄物回收處置村、鎮、區三級體系,實現政、企、民三方聯動,協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工作。
目前,墾利區共建立325個村級回收點、119個農資經營門店回收點、352個農業企業回收點和7個70余平方米的鎮街級回收站,設置了農業投入品廢棄物收集箱,配備8輛農業投入品廢棄物回收專用車輛。
三級體系閉環回收,能有效確保農業投入品廢棄物及時清理、按時回收,但這並不是最終目的。“我們與東營市農聯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立了區級回收處置中心,建設了先進的農業投入品廢棄物處置生産線,對全區農業投入品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墾利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陳龍才説。
“整個處置過程完全是有效生態處置,在生産線上,農業投入品廢棄物經過分揀、清洗、蒸煮和二次加工等工序,最後生産出再生PET、PE瓶片,可以作為一些非食品級塑料製品的原料。瓶片再加工可成為塑料顆粒,可作為製作花盆、垃圾桶和農田水利灌溉設施等産品原料的新型塑料産品。”東營市農聯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佩説。
墾利區農業廢棄物回收處置中心配備倉庫1000平方米,日處理能力12噸,完全滿足當地需求。“成熟運行後,我們將瞄準全東營市甚至整個山東省的農業投入品廢棄物,還有塑料瓶等廢品,市場前景十分看好。”東營市農聯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總經理魏永龍説。
目前,瓶片市場價每噸2500元,塑料顆粒每噸4000元,農業投入品廢棄物不僅不隨意丟棄了,還“變廢為寶”,創造出了新的經濟效益。陳龍才説,“無論是當下,還是長遠,生態效益要遠遠大於經濟效益。”
去年以來,墾利區積極引導農業投入品經營者和廣大農戶主動履責回收,共回收農業投入品廢棄物50余噸,極大地降低了農業投入品廢棄物對生態環境造成的面源污染。
“三級回收體系”的建立不僅攻克了農戶在使用農業投入品後無處可放的難點,更直接抓住了治理農村面源污染困難的痛點。在優化生態環境、杜絕面源污染的同時,幫助廣大鄉村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培養人民群眾自覺成為維護農業生態環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鄉村環保衛士,更有助於建設鄉村綠色宜居環境。
“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環境治理,推進農業綠色全面轉型,對於處在黃河尾閭的墾利區來説更是責無旁貸。我們將全力探索廢棄物回收處置長效機制,保證農業投入品廢棄物回收處置工作長治久效,同時探索更多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全面推進鄉村生態振興。”東營市墾利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黃振説。(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