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市墾利區水上“春耕”做好“鹽鹼地農業”文章-新華網
2023 03/28 09:06:57
來源:新華財經

東營市墾利區水上“春耕”做好“鹽鹼地農業”文章

字體:

  陽春三月,水上“春耕”正是忙。隨着氣溫逐漸回升,在黃河三角洲地區廣泛規模化養殖的黃河口大閘蟹到了扣蟹苗起捕投放的大好時節。

  在東營市墾利區黃河口大閘蟹産業園,蟹農們正將培育的優良蟹苗投放到蟹塘裏,整個投放工作預計於三月底完成。這些蟹苗是墾利區與山東省淡水漁業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學等知名科研院所共同選育的水産新品係,具有生長速度快、耐鹽鹼、抗病能力強、規格品質高等特點。

投放黃河口大閘蟹扣蟹苗

  “要把大閘蟹養好並非易事,從苗種選擇到養殖方式,每個環節都非常關鍵。”東營市惠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趙金山説,挑選蟹苗要選擇背殼有光澤、顏色為青灰色、個頭大小統一、四肢矯健、放在地上能迅速逃脫的蟹苗。待到“九月圓臍十月尖,菊留秋色蟹螯肥”的金秋時節,“青背、白肚、黃毛、金爪”的高品質黃河口大閘蟹方能養成。

  墾利區在深化培育黃河口大閘蟹區域特色優勢産業發展上,大處着墨,從苗種繁育和養殖模式入手,解決“卡脖子”環節,提升成蟹規格品質。

  當地投資2億元建成了集農技研發、科普展覽、餐宿旅游、電商物流等功能於一體的黃河口大閘蟹産業技術研究院,開展黃河口大閘蟹養殖技術攻關、産業發展研究、研學活動。同時,與上海海洋大學、山東省淡水漁業研究院合作,引進黃河三角洲學者成永旭教授及各類專家人才10餘人,組建科研團隊,全面開展黃河口大閘蟹優質良種“黃河口1號”選育。

  “大規模本土化育苗一直是大閘蟹産業發展面臨的難題,除了借助外力,我們還建設了黃河口大閘蟹聯合育種基地,去年5月成功繁育出黃河口大閘蟹優質大眼幼體1億多只,培育出了灘塗地的‘耐鹼基因’新譜係,破解了‘南繁北育’困境。”墾利區海洋與漁業局局長李子軍介紹。

  養殖模式是提升品質的關鍵要素之一。墾利區制定了《黃河口大閘蟹池塘生態養殖技術規範》和《黃河口大閘蟹質量技術規範》,建立起黃河口大閘蟹生態養殖新標準,推廣精細化養殖模式,採取種植尹樂藻、輪葉黑藻等方式滋養生態餌料,成蟹規格、品質、口感、營養價值得到明顯提升。目前,墾利區黃河口大閘蟹養殖面積達5萬畝,其中標準化養殖池塘3萬畝,2022年實現産量4507噸。

  “現在,我們公司養殖的大閘蟹平均規格提高到3.5兩,畝均産量提高到200斤,效益超過1萬元。上市時間比南方大閘蟹提前兩周到一個月左右,實現了錯時錯峰上市。”東營市惠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新軍説。

  墾利區還布局“營銷矩陣”,“線下”建成黃河口大閘蟹交易中心,現有銷售實體店100余家;“線上”建成黃河口大閘蟹網紅直播基地,開設京東、順豐優選、淘寶等電商專區,網上銷售額超過30%,遠銷北京、香港、新加坡等地。黃河口大閘蟹蟬聯“中國十大名蟹”,獲得農業部中國農産品地理標誌登記,品牌價值超26億元。

  如今,墾利區已發展有惠澤、恒盛、景明等10家黃河口大閘蟹龍頭企業、9家大閘蟹合作社以及墾利街道南三合村、小高村等黃河口大閘蟹養殖專業村,從事大閘蟹養殖的農戶超300余戶。

  在黃河口大閘蟹産業發展中,墾利區突出富民增收,把群眾納入大閘蟹産業發展全鏈條,建立了“黨委+協會+村黨支部+聯合社”“群眾入股+村集體籌股+黨委政府配股”和“鏈條嵌入+過程引導+全民參與”等機制,帶動3000餘人增收致富。

  毛螃蟹成為富民蟹,鹽鹼地變身“金飯碗”。目前,黃河口大閘蟹産業已發展成為沿黃沿海鹽鹼地上的特色産業和推進鄉村振興的示範産業,墾利區也成為國家級中華絨螯蟹標準化示範縣。“我們將繼續深耕黃河口大閘蟹區域特色優勢産業,助推大閘蟹産業實現‘科研、養殖、加工、電商、旅游’全鏈條發展,更好地惠農富農,助力鄉村振興。”墾利區副區長宋連軍説。(王娜)

【糾錯】 【責任編輯:韓怡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