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山繞水秀江南 連城串村醉臨平-新華網
2022 12/14 17:51:43
來源:新華網

環山繞水秀江南 連城串村醉臨平

字體:

  走進杭州市臨平區,綠道宛如脈動在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綠色血脈,縱橫四方,勾連成網,形成了一個個“推窗即見景、出門可踏青”的生活場景。循著綠道一路奔走,這裏不只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還有區域之間的聯通共振。

  集聚生態、智慧、休閒、人文等特色于一體,綠道建設已然成為臨平區一張閃亮名片。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臨平區已建成各級綠道59條,共計192公里,初步形成了以臨平山綠道、東湖綠道、上塘河綠道以及塘超小徑為骨架的綠道網絡體係。2020年,臨平山綠道被評為“浙江最美綠道”。

  做加法:

  嵌入綠色空間,構建城市活力新場景

  抬頭仰望,是橫亙在高空的兩條高速通道,低頭是一處綠樹環繞、繁花似錦的城市休閒空間,只見綠道蜿蜒環抱,沿線還增設了籃球場、足球場、羽毛球場、兒童沙地、休閒長凳、健身器材等設施……行走在望梅路健康綠道上,人們可以在高架橋下感受到一番“別有洞天”。如今,像這樣“不走尋常路”,在城市裏“插縫”的“活力場地”越來越多,有效推動了臨平城區“綠量”的增長和服務設施的完善。

  為了讓市民在綠道建設中獲得更多體驗感和獲得感,臨平區把高品質理念注入綠道建設中,充分結合綠道及公園科學布置娛樂和體育健身等嵌入式設施,讓綠道承載更多功能性和實用性。不僅如此,臨平注重“無縫連接”,將綠道建設與片區改造更新有機結合起來,疊加發展勢能,實現整體片區形象提升,進一步彰顯綠道成網的綜合效應,進而讓縱橫交錯的“翡翠項鍊”串出詩情畫意的臨平生活。

  踏出家門,幾步之遙就可以登上新建的綠道,沿線途經濱水公園、星河公園、詩韻公園、望梅觀山公園等景觀節點,欣賞連串美景……隨著星光街綠道的建設完工,周邊的市民不用穿過城市道路,即可通過望梅路天橋和荷禹路天橋前往臨平山遊玩,盡享綠色健康生活。

  近年來,臨平重新梳理區域內綠道建設,在人們的生活圈裏加速布局,延長、串接綠道,大力融入運動、休憩、娛樂、健身等元素,嵌入“口袋公園”、休閒驛站等配套設施,讓更多的綠道“環環相扣”“有力銜接”,加快編織出令人向往的高品質生活空間。

  正如臨平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綠道建設,不僅要讓綠色生態空間看得見,更要能走得進、好到達,讓人們在家門口就可以走進一個‘養眼養肺養心’的城市綠色新空間。”

  綠道在不斷消除“中斷點”的同時,也拓展了人們的生活半徑,更多人因綠道愛上運動,在綠道中樂享生活。

  做乘法:

  釋放綠道價值,打開城鄉發展雙通道

  一條條高品質綠道,不只串聯了美麗的風景,更串聯起了城鄉發展的雙通道,支撐起了生活中的“小確幸”和産業發展中的“致富經”。臨平以“五道理念”為引領,以“全域一盤棋”為統籌,有效結合美麗城鎮、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實施了一批鄉村綠道,精心勾勒出城鄉融合的全域綠道規劃網,同時不斷深化“綠道+”場景打造,讓綠道銜接起美麗城鄉,脈動出發展的強大動能,厚植臨平綠道的共富底色。

  “以前我們村哪有現在的高人氣啊,前面這塊地一下雨就泥濘不堪,農用車和貨車隨意跑,現在綠道建起來了,這裏一下子成了大家眼中健身打卡的網紅路線,一路上聞著枇杷花香、聽著流水潺潺,可不愜意了。”家住塘棲鎮塘棲村的村民唐先生説道。

  鄉村綠道上,遊客三五成群,或漫步湖畔閒話家常,或沿橋拍照欣賞旖旎風光,或是依靠廊邊尋得一份寧靜,盡情感受江南水鄉的韻味。在綠道的四周,還密布著農家樂一條街、網紅大草坪、環湖卡丁車等熱門打卡點,每逢節假日很多遊客慕名而來,在這裏感受鄉野氣息。

  村民口中的綠道是塘超小徑的一部分。據了解,塘超小徑全長20公里,如今還串聯起了塘棲丁山湖區域和超山風景名勝區,有效帶動了塘棲丁山湖周邊區域的鄉村經濟,鄉村旅遊、農家樂、民宿等陸續發展了起來,提高了周邊村民的收入水準。

  這只是臨平全域綠道建設大布局裏的一角。眼下,臨平正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寬思路推動全域綠道網編織,助力打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城鄉“三生融合”的共富圖景。譬如,禾豐港綠道向北延伸,與運河綠道相連通,塘超小徑與橫山綠道、臨平山綠道的連通以及大運河綠道的建設等,串珠成鏈、連線成網,臨平正在向內、向外密織大大小小的綠道,不僅有小環線的打造,更有大環線的串聯,在空間上加速實現全域貫通。

  更多的美好願景正加快變為生動現實。臨平以綠道賦能,不斷促進綠道與文、體、旅、農的融合發展,釋放出“綠道+”乘數效應。比如,臨平山綠道西端建設了運動休閒公園,設有13000平方米的運動場館,委託“阿裏體育”運營,引進了鄭武籃球館、游泳館、中國歌劇舞劇院藝術培訓中心等設施場館,體現了綠道與文體的結合;再有運河綠道結合千畝荷塘,打造生態景觀效益,為城鎮鄉村帶來了人氣、創造了財富……在臨平,一張“可遊、可賞、可達”的綠道生態網絡不斷衍生、拓展,融合了傳統與現代、文化與娛樂、觀賞與體驗,呈現出多元化的綠道場景,開辟出更多的美麗經濟轉化通道。(陳瀟奕 陳 燦)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