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東省莒南縣坊前鎮南部美麗鄉村示範片區的九龍灣交易市場,大大小小的石雕石刻擺件瞬間映入眼簾。
“20多歲起,我就跟着父輩學雕刻,原來這只是養家糊口的‘小手藝’,後來成了發家致富的‘大本領’。”從事石雕石刻28年的石匠師傅湯永彪説,“一把錘,一根鏨,一年能掙好幾萬。”
坊前鎮現有石雕石刻加工廠70余家、從業人員5000餘人,年實現産值1.8億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50000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鄉從事石雕石刻行業,在家門口掙錢。
行走在莒南,像這樣靠文化引領鄉村振興的實例不勝枚舉,高榆木梳工藝精美,大店黑陶美輪美奐,板泉柳編暢銷海內外……手造産業的興旺發展得益於莒南縣大力實施的“山東手造 莒南好例”工程。今年以來,莒南縣依託深厚的文化資源,從強化制度保障、優化發展體系、突出傳承創新等方面入手,創新打造“山東手造·莒南好例”特色品牌,讓“小手藝”創造“大財富”。
倉廩實而知禮節。“産業活了,鄉親們收入多了,人居環境、村風民風都漸漸好起來。”坊前鎮王家坊前村支部書記王鳳選説,以前,村裏聚集打牌成風,村民常常發生矛盾,甚至打架鬥毆。近年來,村黨支部帶領村民發展石雕石刻産業,宣傳推廣石雕石刻文化,帶動鄉親們走上了致富路。(崔海萍 張善順)
【糾錯】 【責任編輯:韓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