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在臨邑縣孟寺鎮文化中心的麥稈畫展廳,一幅幅形態逼真、栩栩如生的麥稈畫作品挂在墻上,這些都是出自市級非遺傳承人劉成峰的一雙巧手。
“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建了集産、學、研於一體的麥稈畫藝術館,自今年8月份開館以來,接待研學游客300餘人次、參觀者1800多名,宣傳和推廣了麥稈畫,促進了麥稈畫的傳承和發展。”劉成峰説。
麥稈畫是市級非遺項目,為賦予傳統非遺以新的靈魂,臨邑縣引導非遺傳承人立足市場和創意,充分挖掘麥稈畫的傳統文化內涵,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巧妙融合。在臨邑縣孟寺鎮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産—麥稈畫展廳”、非遺研學基地、DIY手工課堂、直播間等多種功能室,組建麥稈畫技藝傳承隊伍進行研學、操作,已形成研學、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産業鏈,成為文化傳承、鄉村振興、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靚麗風景,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臨邑擁有各級非遺項目35項,以此為基礎,在全縣範圍內地毯式摸排建立“山東手造”臨邑項目庫,共收錄雕刻、編織等門類50項優秀手造項目,重點培育打造麥稈畫、木雕工藝、葫蘆雕刻、葫蘆烙畫等文化産業集群。此外,該縣引導本地10家非遺工坊的非遺傳承人和負責人,緊緊圍繞市場銷售、消費者需求和同類産品的創意等情況,制定手造産品打造提升工作計劃,幫助他們引薦創意設計團隊,通過合作交流陸續推出優秀的原創性手造産品。
為進一步發揮“山東手造”品牌效應,以創意賦能文化産業,臨邑縣立足本地文化資源,瞄準文化創意,縣鄉兩級一體化不斷完善,産業效益初步顯現,正逐步形成“山東手造”臨邑品牌。在臨邑縣邢侗街道卞廟村的葫蘆烙畫工作室內,10多位葫蘆烙畫師傅正手持電烙鐵專心地製作葫蘆烙畫。經過烙、勾、點、染等幾個步驟,一幅幅精美的葫蘆烙畫作品初見雛形。
“今年村裏葫蘆比去年産量高,品種也多,前期經過分揀、去皮、晾曬等工序處理後,我們現在正在進行葫蘆烙畫的加工製作,提高葫蘆附加值。”邢侗街道開元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高世文説。
邢侗街道卞廟村有多年葫蘆種植的歷史,當地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葫蘆文化”。邢侗街道依託市級非遺項目葫蘆烙畫,聘請專業人士制定《“葫蘆主題文化觀光園”及葫蘆藝術品開發方案》,開發建成了30畝的葫蘆種植觀賞園,成立了專業的葫蘆烙畫技藝傳承隊伍,培養了多名葫蘆烙畫技藝骨幹,傳承葫蘆烙畫,開發葫蘆烙畫産品,並通過線上電商&&、線下展會等渠道銷售,形成了從葫蘆種植、加工到銷售為一體的葫蘆文化産業鏈,實現集體年增收30多萬元,既助力了鄉村振興,又促進了非遺項目的傳承和發展。此外,卞廟村正在建設集葫蘆晾曬、加工、觀賞為一體的葫蘆博物館,把葫蘆這幅“文化牌”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我們正在策劃推出臨邑‘山東手造’製作工藝專題片,還原展示手造傳統製作工藝,並通過‘圖文+視頻+音頻’的形式,依託全媒體宣傳矩陣,宣傳臨邑手造精品,講好臨邑手造故事,讓更多人了解臨邑文化、見證臨邑魅力!”臨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慶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