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瀑河水庫蝶變:一庫碧水帶活“整盤棋”-新華網
2022 09/27 16:13:20
來源:新華網

河北保定瀑河水庫蝶變:一庫碧水帶活“整盤棋”

字體:

  9月,“青紗帳”豐滿了遼闊的冀中平原,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境內的瀑河如一條碧帶穿梭其中,在太行山腳下靜默的流淌,一路蜿蜒向東流入白洋淀最西側的藻苲淀。

  俯瞰瀑河,水草搖曳,群魚穿梭。微風乍起,細浪跳躍,不經意驚動了淺灘上覓食的一群白鷺,“撲棱棱”飛起,旋即又落下。

瀑河淺灘的白琵鷺

  遠眺群山,綠樹蔥蔥,蒼翠入湖,湖光山色參差交錯,如詩如畫。

  瀑河水庫借水“重生”續鄉愁

  瀑河水庫位於徐水區瀑河鄉,是瀑河的幹流水庫,始建於1958年。《徐水縣新志》記載的“徐水八景”中涉及瀑河的就有3處,分別為“清溪印月”“閘岸觀魚”“長虹夕照”。上世紀80年代,庫區陸續出現坍塌,每年庫水銳減,到2008年瀑河水庫已經枯竭。水豐草茂美景不再。

  因地處偏遠,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落後,瀑河水庫周邊村莊經濟一度落後。“青壯年外出打工,村裏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婦女,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要收入來源。”瀑河鄉黨委書記米士亮説,彼時的瀑河鄉在徐水區“存在感”很低。

瀑河水庫

  瀑河水庫的生態改變始於2018年。

  保定市位於京津雄腹地,是京津和雄安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為服務新區建設,2018年起保定市全面開啟了一場白洋淀生態保衛戰,統籌實施污水處理提升、雨污分流改造、河道生態清淤、人工濕地建設、廢棄礦山恢復治理、生態補水等多種綜合手段,推進白洋淀上游流域綜合治理。這也使得廢棄了二十幾年的瀑河庫區重獲新生。

  “瀑河水庫上連南水北調中線主幹渠,下連瀑河河道,水庫自2018年開始,引蓄南水北調清水,為白洋淀生態補水。”徐水區水利局辦公室主任劉莉稱,2020年,瀑河被確定為白洋淀常態化補水河道,2018年4月至今,累計給白洋淀生態補水4.5億立方米。

  “放水那天,水庫周邊圍滿了人。”瀑河鄉解村村民習小鮮對庫區來水時的場景仍然記憶猶新。在她看來,引來的水不僅蓄滿了瀑河,也續上了鄉親們的鄉愁。

  治污增綠,罕見鳥類“同框”

  為了“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徐水區委區政府堅定不移打好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綠化廊道等攻堅硬仗。

  “污水處理廠穩定出水達到三級水標準,能夠供農田灌溉和牲畜飲用”,據徐水污水處理廠總經理劉建軍介紹,徐水區內所有污水處理廠,出水標準目前均已達到大清河核心區域排放標準,並實現日處理污水3萬立方米。

  劉莉稱,2017年起該區全面建立區、鄉、村三級河長巡管體系,積極開展河道“清四亂”專項行動,並健全水庫專職管理隊伍,開展水利、公安、環保及周邊鄉鎮政府聯合執法,及時查處危害水庫安全、破壞生態環境等行為。

  此外,徐水區近5年以來,以高速高鐵廊道、環雄安新區500米林帶建設為重點,共完成造林8.09萬畝,築起了白洋淀上游綠色生態屏障。瀑河生態逐漸向好。

  野生鳥類是生態晴雨表,這幾年瀑河周邊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一代代尋跡而來。

  “2019年,瀑河水庫吸引來了天鵝,2020年鳳頭䴙鷉、紅隼、綠頭鴨、白琵鷺開始在這裡聚集; 2021年,大批鴻雁遷徙過來;2022年,出現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史建方是一名鳥類攝影愛好者,自2018年秋至2022年夏,共在瀑河拍攝到了80余種鳥類,僅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就多達10余種。他親眼見證着鏡頭裏的鳥群逐漸增多。

瀑河岸邊的大鴇

  山水同治,荒山“披綠生金”

  山水生態本為一體,民間有句俗語:“山上栽滿樹,等於修水庫。”

  石龍山位於徐水區西北部,與瀑河水庫一堤之隔。因早年間的無序開採,造成山體殘破不堪,植被覆蓋率不足10%。2011年起,徐水區通過政企聯動啟動石龍山生態修復。

  “我們先後投入3個多億,歷時10餘年時間,才將這個千瘡百孔的礦山,從原有10%綠化率提升到了目前的80%以上。”據石龍山生態修復負責人史建國介紹,該項目專門聘請重慶的專家團隊出具了山體修復方案,通過削坡減荷、格構護坡、抗滑樁等方式,大幅度降低了諸如滑坡、泥石流及危岩崩塌等地質災害風險,並充分結合山體地形走勢,選擇適合的植被種類,重塑生態環境。

  10年治山,“瘡疤”褪去,荒山披綠,悄然間繪就了一幅青山環水立、碧水繪蒼翠的生態畫卷。

  現如今,石龍山不僅成為了瀑河的生態屏障,還依託8000畝瀑河水庫成為包含大地糧畫、蔬藝園等農業業態,房車營地、無動力樂園、民宿等游樂業態,以及中小學生勞動與實踐教育基地等研學業態為一體的休閒度假勝地。

  生態資源變為富民資本,農旅融合解鎖鄉村振興

  瀑河生態系統逐步形成,當地政府開始引入社會資本和優質項目,發掘綠色增長點,促進農旅融合發展。

  在庫區南岸,保定皓景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依託石龍山、瀑河的良好生態,大力發展農業産業集群,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綠色生態産品,如牟山旱谷、釜山小米、瀑河葵花油農作物。同時,該公司積極與河北農業大學、多家農業龍頭企業、畜牧養殖企業、農業種植基地、家庭農場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推動農旅融合發展。

  産業聯動發展,拉伸並完善相關産業鏈,為當地民眾製造更多商機,同時提升整個地區的經濟價值。

  米士亮稱,在龍頭企業帶動下,解決了周邊大量村民的就業問題。隨着游客的增多,村民開發民宿、農家樂的意願逐漸增強。更讓米士亮欣慰的是,近期頻繁接到投資商的諮詢電話。瀑河鄉從“無人問津”的“小透明”,如今成為了眾人眼中的“香餑餑”。

  山水綠文化興,引育發展新動能

  “歷史悠久的瀑河,不僅是黃河故道,在古時期還被稱為易水,屬於南易水。這裡留存了很多文化典故和遺址。”據米士亮介紹,瀑河周邊分佈有仰韶文化遺址、黃帝合符的釜山遺址、紅土山蚩尤孤冢、燕南長城遺址等。

  隨着瀑河重煥生機,瀑河文化也再次進入公眾視野。2021年12月,燕南長城遺址選入了“河北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名單,吸引了大批文物工作者、歷史文化愛好者和游客前來“打卡”。

  瀑河的生態修復,激活了歷史文脈。反過來,文化興,也為瀑河注入了新的發展動能。9月8日,瀑河生態休閒度假區在保定市第五屆文化和旅游産業發展大會驚艷亮相,開啟了新的歷史篇章。

  一子落而滿盤活。瀑河的生態修復,盤活了當地的農業和文化,打造了山水文韻濃郁的“瀑河生態休閒度假區”,帶動了“農文旅”産業融合發展,綠水青山正在向“金山銀山”蝶變。

【糾錯】 【責任編輯:韓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