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做足準備待豐收
9月1日,在三師五十一團二十二連一片食葵地旁,種植戶何鵬生望著即將進入成熟關鍵期的食葵,心裏既充滿期待,又有幾分緊張。這是他首次嘗試種植食葵,眼下最要緊的事,便是做好秋季病蟲害防控,全力保住這一季的收成。
何鵬生此前復播都是種植玉米,今年聽説食葵市場行情向好,便決定試着改種食葵。雖説前期跟着農業技術員學了不少種植技巧,但到了病蟲害防控的關鍵期,他依舊不敢有絲毫松懈:“現在是向日葵的開花期,黃萎病、葵螟、薊馬這些病蟲害最容易找上門,我必須提前把準備工作做足。”
8月底,何鵬生兩次專程前往團場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進行諮詢。農業技術員依據他的向日葵實際生長情況,詳細列出了秋季易高發的主要病蟲害清單。針對病蟲害防控問題,農業技術員逐一提供了具體的防控建議。何鵬生將這些內容認真記錄在筆記本上,平日裏還會時常翻閱,以便加深理解、熟練掌握。
何鵬生每天都會到田裏仔細巡查,他常常蹲在植株旁逐一查看花盤花瓣是否有被啃咬的痕跡。遇到自己拿不準的情況,就立刻拍照發給農業技術員請教。
就在前幾天,何鵬生發現部分葉片出現黃色斑點,趕緊&&農業技術員,得知這是黃萎病後,他立即使用無人機開展飛防工作。此前,他購置了適配無人機霧化噴灑的低毒高效殺蟲劑與殺菌劑,並多次仔細檢查無人機的霧化噴頭是否通順、藥箱密封是否嚴實,以確保噴灑時藥液能形成細密的霧滴,均勻覆蓋每一株食葵。
隨着向日葵生長進入關鍵階段,何鵬生的巡查頻率更高了。有時候在田裏遇到其他種植戶,大家還會湊在一起交流田裏的情況。
“雖然是第一年種食葵,但有農業技術員的專業指導,還有鄰里們的熱心幫忙,我心裏踏實多了。”何鵬生望著田間漸漸泛黃的向日葵花盤,臉上露出了充滿希望的笑容,“只要把病蟲害防控工作做好,今年肯定能有個好收成!”
農技員:因地制宜保産量
“秋季是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保障農作物健康生長,是我們農技員的重要職責。”9月1日,五師八十一團特聘農技員李文説。
進入秋季,氣溫逐漸下降、晝夜溫差加大,小麥、棉花、玉米及各類果樹先後進入成熟或收穫期,此時既是作物産量形成的關鍵階段,也是病蟲害準備越冬的重要時期,若防治不及時,不僅會影響當年作物産量與品質,還會增加次年病蟲害防控壓力。
“秋季病蟲害防治需緊扣‘壓低越冬基數、守護後期産量、預防凍害誘病’三大目標,堅持‘農業防治打基礎、物理生物優先用、化學防治精準施’的原則。種植戶無需追求‘全殺滅’,重點是減少土壤、作物殘體、枝幹中病原菌和害蟲的數量,同時避免盲目用藥導致抗藥性或農産品殘留,為來年農業生産掃清障礙。”李文介紹道。
李文建議,種植戶可以按以下步驟操作:棉花田需重點防“鈴期蟲害+爛鈴病”,棉花秋季進入吐絮收穫期,棉鈴蟲、紅鈴蟲等害蟲會蛀蝕棉鈴,鈴疫病、炭疽病則易引發爛鈴,直接影響棉花品質;玉米地要注意別讓“穗期蟲害+莖基腐病”毀産量,玉米灌漿到成熟期,玉米螟會蛀入果穗,莖基腐病則可能導致植株倒伏;果園裏需守護枝幹防“腐爛病+越冬蟲”,蘋果、梨、葡萄等果樹秋季采收後,易發腐爛病,葉螨、蚜蟲會躲進枝幹越冬,還可能因凍害加重病害;秋播小麥需要播前預防“土傳病+地下蟲”,小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若不提前預防,根腐病、全蝕病等土傳病害和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會影響出苗。
“秋季病蟲害防治是全年農業生産的收尾關鍵仗,職工群眾只要結合自家作物實際情況科學操作,就能有效壓低病蟲害越冬基數,既保住當年收成,也為明年豐産打下好基礎。”李文説。
師市:多措並舉築防線
在十師北屯市廣袤的田野上,豐收的序曲正悄然奏響。當前,作為該師市重要作物的食葵,收穫工作已進入尾聲,采收進度已達80%,葫蘆瓜、南瓜、玉米等作物也即將迎來采收。為確保顆粒歸倉,十師北屯市多措並舉築牢保障防線。
今年以來,十師北屯市農業農村局與農業技術推廣站積極開展全方位農業技術服務,着力提升職工種植管理水平,夯實豐收基礎。一批扎根基層的青年技術人員,成為該師市農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力量,農藝師任星星是其中的一員。
任星星自2016年大學畢業後,便投身十師北屯市農技推廣工作,深耕植物保護、檢疫和農藥管理等領域。今年,他創新植物檢疫方法,結合職工需求定制技術培訓計劃,將實用知識送到團場、地頭。當下是秋季作物管理關鍵期,他與同事引導職工做好後期管理,推進葫蘆瓜除草清雜,為機械化采收鋪路,農機檢修等配套服務也在各團場同步推進。
今年,十師北屯市122萬畝耕地迎來産量與價格雙提升。這一成績的背後,是該師市農業技術推廣系統堅持不懈的努力:通過組織11場田間管理現場會、近40次專家基層服務,有效控制了棉鈴蟲、薊馬、白粉病等病蟲害的蔓延。針對往年困擾職工的銹斑病等問題,師市農業農村局主動&&專家溯源治理,從根本上減少了病害發生。
從技術支持到人才培育,從作物管理到品種規劃,十師北屯市以全方位、多層次農業服務體系,推動農業生産向標準化、科學化發展,既為當下豐收夯實基礎,也為師市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記者 陳明珠 雷蕾 通訊員 張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