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煙淬煉忠誠志 扎根火洲織錦繡-新華網
2025 08/21 10:29:05
來源:兵團日報

烽煙淬煉忠誠志 扎根火洲織錦繡

字體:

  8月,火焰山腳下熱浪翻涌,清冽的天山雪水在紅星總幹渠的水網中奔流不息,為萬畝綠意綿延的葡萄園送去清涼。

  “抖落昨天戎裝上的戰火硝煙,仗劍扶犁就屯墾紮營火焰山,軍魂鑄就二二一團鋼強鐵漢……”在十二師二二一團綜合文化活動中心,老年合唱團唱響團歌《火焰山神話》,鏗鏘的歌聲穿越歷史烽煙,將思緒拉回到那段激蕩歲月。

  知來處,明去處。二二一團的血脈源頭可追溯至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農民軍,後發展為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偵察連,抗日戰爭時期為八路軍一一五師騎兵營。抗日戰爭勝利後,部隊被合編為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旅二團。

  長征鑄魂,抗戰鍛骨,南泥灣拓荒……解放戰爭時期,教導旅二團改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軍第十六師第四十七團,這支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部隊鐵流西進、跋涉千里,為解放大西北立下不朽功勳。

  新中國成立後,這支部隊的官兵脫下戎裝集體轉業,在火焰山下化劍為犁,戰酷暑、鬥風沙、治鹽鹼、修水利、拓荒原,高擎紅色火炬,在荒漠中創造了改天換地的人間奇蹟。

  70余載彈指過,如今的二二一團,平疇沃野,翠浪無垠,宛若兵團人用雙手在火焰山下“繡”出的錦繡江南。

  大好河山寸土不讓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製造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全民族抗戰爆發。

  生死存亡之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旌旗獵獵,全體中華兒女以血肉築起保家衛國的鋼鐵長城。

  戰火烽煙中,二二一團的前身——八路軍一一五師騎兵營(後擴建為晉察冀軍區騎兵團)挺身而出,成為插入敵營的一把尖刀。

  平型關戰役,騎兵營打響八路軍抗日第一槍;向冀西挺進,發動群眾、組織群眾,開展遊擊戰,佔領冀西大片地區,為開闢晉察冀邊區北嶽抗日根據地奠定基礎;保定城下,多次突襲交通線,令敵人聞風喪膽,點燃了民眾抗日的熱情……戰場上,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踐行“大好河山,寸土不讓”的錚錚誓言。

  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淬煉出這支部隊不畏強敵、艱苦奮鬥的鋼鐵意志。當抗日戰爭勝利的號角吹響,這支功勳部隊被改編為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旅二團,並因卓越戰功,被授予“紅星部”這一榮譽稱號。

  解放戰爭時期,這支走過長征路,參加過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延安保衛戰等重大戰役,在陜北南泥灣、金盆灣開展過大生産運動的英雄部隊,再次馳騁西北戰場,解放西安、攻克蘭州,一路西進。

  1949年1月,部隊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二兵團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跟隨王震將軍挺進新疆,駐守哈密。

  1953年,四十七團一部進駐吐魯番,脫下戎裝,墾荒造田。

  “寸土不讓”的信念,轉化為“再造家園”的幹勁。昔日在戰場上保家衛國的勇士,就此成為戈壁瀚海中征服自然的建設者,將在戰火硝煙中淬煉昇華的偉大抗戰精神,融入屯墾戍邊的生動實踐。

  火焰山下建設家園

  “日月如火,風吹如炮烙”,這是上個世紀50年代吐魯番的真實寫照。

  能否跨越缺水、鹽鹼與風沙這三座“大山”,關係着是否能繼續在吐魯番進行屯墾戍邊。

  面對這沒有硝煙的戰場,第一代軍墾戰士憑着不服輸的精神迅速行動起來:清挖廢棄的坎兒井,開鑿新井、挖掘明渠、打出自流井……他們邊引水邊墾荒,在火洲大地艱難起步。

  然而,在這片未經開墾的荒原上,零星的坎兒井和自流井仍不足以支撐團場未來的建設和發展。

  1957年底,為徹底解決水源問題,一個宏大的計劃誕生:開山劈嶺,從數十公里外的大河沿開始挖渠,從天山上“借水”!

  衝鋒在前,不怕吃苦。寒風中,800余名軍墾戰士拿起鐵锨、十字鎬,開啟了開鑿紅星總幹渠的戰鬥。一雙雙佈滿老繭的手凍裂、出血,地面凍得硬實,使勁鑿也只能敲出一個小白印子……

  “風沙大得連飯都做不了,炊事員不得不用棉衣和床單搭建‘不透風的伙房’。”老軍墾劉國席在回憶錄中寫道,儘管當時條件艱苦,但屯墾戍邊的使命和信念始終支撐着戰士們不斷向前。

  歷時6年,全長57公里的紅星總幹渠及配套工程終於建成了!天山雪水奔涌而至,改變了這方熱土缺水的歷史,戰士們拿起生産的武器,投入轟轟烈烈的開發建設中,讓一座軍墾新城在荒原之上拔地而起。

  彼時,二二一團黨委決定:以水定地,山南以種棉花、甜瓜為主,山北則種葡萄等水果。

  1960年,二二一團二連率先種植的120畝葡萄試驗田,卻被一場大風全部摧毀。這次教訓讓大家深刻認識到:要種葡萄樹,先得防風。第二年,他們先種植了100畝林帶,並在風口打起土墻保護樹苗。1964年再次嘗試種植葡萄樹時,他們創造性地用樹枝和高粱稈編成籬笆防風,將葡萄樹苗的成活率提升至98%。同時,潛心鑽研葡萄樹管理技術,並在全連推廣,使二連成為團場首個成功種植葡萄樹的連隊。

  1967年,團場拉開了葡萄樹規模化種植的序幕,葡萄産業不斷壯大升級。目前,二二一團擁有1.1萬畝葡萄園,成為吐魯番地區重要的葡萄生産基地,獲得“中國無核白葡萄之鄉”的美譽。

  從開渠引水,到植綠防風,再到葡萄種植技術的精進與産業的現代化升級,昔日的戈壁荒灘,如今已成為瓜果飄香、綠樹成蔭的富饒之地。阡陌縱橫的紅星總幹渠,像一條永不枯竭的紅色血脈,滋養着勤勞勇敢的兵團人……

  紅色精神薪火相傳

  暮色四合,暑熱漸散。晚飯後,人們不約而同地來到二二一團軍墾文化廣場,或閒談、或下棋,或跟隨歡快的樂曲舞動。

  奮力揮動手中十字鎬的“紅星部”戰士雕塑,靜靜矗立在廣場中心。

  “小時候,父親總説,‘黨員就得吃苦在前’。他幹起活來總是衝在最前,從不會抱怨。”雕塑下,“兵二代”李臨生語氣堅定地説,“父輩們用行動教會我們,奉獻不是口號,而是融入血液的選擇。”

  進入新時代,新一代二二一團人從先輩手中接過的不只是基業,更有那面融入血脈、奮鬥不息的精神旗幟。如今,承載着創業艱辛與生命希望的紅星總幹渠,在三代兵團人的接續奮鬥下不斷延伸,全長已突破80公里,潤澤着4萬畝生機勃勃的林帶和良田。

  距紅星總幹渠渠首10余公里處的一片戈壁上,新一代建設者巧思妙用,引部分下坡的渠水進入養殖基地,用流動的低溫活水,在火熱的戈壁灘上成功養起了冷水魚。

  曾經令人望而生畏的極端環境,在新一代兵團人眼中,已是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

  每逢晾曬旺季,團場北部的廣闊晾曬場上,紅辣椒鋪展如火紅的海洋;四連建起了國家機動車産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上海)吐魯番兵團測試基地,利用獨特的高溫環境,開展汽車極熱測試,成為服務國家高端製造業的“熱力引擎”;總投資15億元,中節能十二師産業園區低碳轉型50萬千瓦光伏項目建設熱火朝天,充沛的光熱資源轉化為源源不斷的綠能指日可待……

  新一代兵團人正將先輩的智慧與奮鬥精神,融入新時代創新發展的火熱實踐,為這片土地賦予更加多元的發展動能。

  奔涌的天山雪水,是紅星渠中流動的紅色血脈;綿延的萬畝葡萄園,是戈壁灘上的綠色勳章。火焰山下,一代代兵團人用忠誠、智慧與勤勞,續寫生生不息的傳奇。(記者 紀曉貞 通訊員 鐘玲)

【糾錯】 【責任編輯:張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