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率先應用快速育苗技術
兵團首批3萬株速育胡楊苗移栽全部成活
“幼苗全部成活!”8月11日,喀什地區澤普縣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項目區內,3萬株胡楊幼苗傲然挺立,一大片翠綠的葉片與周邊蒼茫的沙漠形成鮮明對比。望著這片8月4日剛出圃移栽的胡楊幼苗,塔裏木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李志軍難掩內心激動,“這意味着我們用快速育苗技術培育的幼苗,已經成功適應了荒漠乾旱環境,胡楊生態林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周邊紮下了根。”
作為對抗荒漠侵襲的“生態尖兵”,胡楊樹在防風固沙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記者了解到,我國胡楊林面積佔全球總量的61%,其中89%分佈在新疆塔裏木河流域,構築起守護西北生態的“綠色長城”。然而近年來,受河道變遷、氣候異常等多重因素影響,這一“綠色長城”面臨自然更新受阻、群落退化加劇等挑戰,防風固沙功能持續衰減,生態修復工作迫在眉睫。
為破解這一生態難題,李志軍團隊十餘年深耕不輟:足跡遍佈國內外胡楊主要分佈區,採集種質資源4779份,並完成全量DNA提取,由此保存了全球90%以上分佈範圍的胡楊遺傳多樣性;突破雌雄株分子鑒定瓶頸,一舉破解了人工造林中雄性幼苗識別的行業難題。
在此基礎上,針對胡楊育苗周期長這一關鍵瓶頸,該團隊在全國率先應用快速育苗技術培育胡楊幼苗,歷經上萬次試驗,將傳統兩三年的育苗移栽周期成功壓縮至半年。這項突破性創新,既為我國西北生態屏障建設按下“加速鍵”,更在全球荒漠化治理領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受氣候、水源等條件限制,胡楊快速育苗複雜且極具難度。今年四五月間,李志軍團隊在溫室精心培育出30萬株胡楊幼苗,如今,這些幼苗的地上莖幹與地下根係長度均已長到20厘米左右,長勢喜人。
“只有讓胡楊幼苗在更大區域、不同季節移栽成活,才能積累不同環境、不同生長季的移栽成活樣本數據,進而實現規模化繁育移栽推廣,為系統性拯救和保護胡楊種群提供科學支撐。”李志軍團隊秉持這一科研理念,目前已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精準選定多個試驗區塊,將對30萬株健壯幼苗分批移栽定植,全面開展跨區域適應性栽培試驗。
“我們正全力攻關胡楊抗逆基因挖掘利用難題,系統推進分子育種,期待推出優異的抗逆新種質,以此推動胡楊種群數量、遺傳多樣性穩步增長,使之結構更趨合理。”李志軍&&,隨着這項工作紮實推進,不僅能為新疆防風固沙項目的實施注入強勁動力,更能讓西北生態屏障作用發揮愈加顯現。(全媒體記者 鄭婭莉 陳琼 常駐記者 林國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