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制護航-新華網
2025 08/18 12:20:15
來源:兵團日報

良制護航

字體:

  8月的新疆大地,麥收時節的金黃漸次淡去,田間復播作物鋪展開層層新綠。微風拂過,幼苗“沙沙”作響,仿佛在吟唱全年豐收的序曲。

  航拍的四師七十一團商品玉米生産基地一隅(攝於8月13日)。四師可克達拉市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建成162.56萬畝高標準農田,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高産高效增産模式,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産量連續多年穩居兵團第一,連續12年上榜“國家産糧大縣”。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楊俊欽 通訊員 孫自飛 攝

  作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産基地,近年來,兵團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作為頭等大事,錨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目標,統籌推進糧食和重要農産品增産增收、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種業振興。通過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的深度融合,兵團持續提升土地産出效能,探索多元適宜種植模式,推動糧食産能穩步躍升,在守護國家糧食安全中彰顯兵團擔當。

  2025年,兵團夏糧種植面積300.9萬畝,較2022年的232.5萬畝增長近三成,創設各級黨政領導小麥指揮田45.9萬畝,使之成為糧食穩産增産的核心引擎。與此同時,兵團以制度創新為牽引,從責任落實、技術推廣到服務保障全鏈條發力,以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組合拳”築牢糧倉根基。

  責任鏈條閉環:從黨委統籌到田間落地

  今年,兵團夏糧播種面積300.9萬畝,實現單産482.9公斤/畝,總産29.1億斤,連續三年實現面積、單産、總産“三增”,為“中國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作出了積極貢獻。

  “兵團糧食之所以實現穩産增産,關鍵是建立起了以制度作保障、政策強支撐、技術廣覆蓋的立體護航體系。”兵團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

  糧食安全,制度先行。兵團黨委高度重視糧食生産,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構建起層層壓實的責任網絡。

  從黨委農村工作會議錨定年度目標,到春季農業生産現場會部署推進;從分管領導深入一線,以現場會、調度會、專題調研破解生産難題,到“四級書記抓糧食”機制落地生根——兵團搭建起從頂層設計到田間落地的責任閉環,確保糧食生産各環節有人抓、有人管。

  責任分解更趨精細。兵團對糧食種植實行“上圖管理”,將糧食目標任務從師市、團場、連隊逐級細化至每一塊條田;發改、財政、水利、農業農村等部門協同聯動,政策支持“精準滴灌”、指導服務專業高效、水土保障按需供給,凝聚起“攥指成拳”的攻堅合力。一師阿拉爾市推行的“團鎮—連隊—職工—條田”四級責任體系,正是這一機制的生動實踐,讓每一寸糧田都有了專屬“監護人”。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的落地,離不開政策的持續“加碼”。

  兵團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同區域同政策”原則,兵團參照自治區標準,在落實中央財政2.77億元補貼的基礎上,統籌本級資金4.1億元,為種植小麥每畝補貼230元,將852萬元“一噴三防”補貼精準直達種植戶。此外,各師市積極&&糧食生産用水用地優惠政策,團場加強水資源統籌、農資農機調度。一系列務實舉措,讓職工群眾吃下“定心丸”,為糧食生産注入了強勁動能。

  良種良法示範引領:高産經驗變“普惠成果”

  “百畝示範田平均畝産849.8公斤,千畝示範方平均畝産793.2公斤,萬畝示範片平均畝産754.1公斤,十萬畝示範區平均畝産674.9公斤。”7月17日,六師奇&農場冬小麥百畝田、千畝方、萬畝片、十萬畝示範區四級梯度均刷新全國冬小麥單産紀錄,實現了從“高産示範田”向“噸糧大田”的跨越。

  “今年我種的小麥平均畝産840公斤,這幾年産量一年比一年高!”奇&農場二十五連職工劉春蘭滿臉欣喜地説,“以前種地憑經驗,現在有專家指導,明年平均畝産力爭突破900公斤!”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近年來,兵團從培育“好種子”入手,自主選育的“新冬52號”“新冬55號”等高産優質品種成為小麥種植主推品種,覆蓋率達88%,從源頭為糧食增産築牢根基。

  今年,兵團發布農業主導品種12個、主導技術4項,並指導各師市依託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示範展示和指導培訓,進一步提高技術入戶率、到位率。

  同時,各師市積極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推廣優良品種和科學種植方法:一師阿拉爾市推廣冬小麥密植高産栽培技術,主推技術到位率達90%以上,冬小麥平均畝産676公斤,其中,平均畝産700公斤以上的面積達16.25萬畝,平均畝産800公斤以上的面積達3.27萬畝;四師可克達拉市主推小麥縮行增株主莖成穗高産栽培技術和玉米“奇&農場模式”,冬小麥平均畝産達553公斤,較上年增加44公斤,高産創建示範田平均畝産達900公斤以上。

  通過全面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兵團讓有限的土地釋放出最大潛力。

  “今年,我們制定印發《抓典型破紀錄奪夏糧豐收行動方案》《滴灌冬小麥大面積畝産700公斤以上栽培技術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小麥單産目標與實現路徑。”兵團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目前,兵團已建成5個國家級小麥單産提升整建制推進縣,打造45.9萬畝各級黨政領導小麥指揮田、50個萬畝小麥高産片、10個十萬畝高産示範區,以點帶面推動小麥大面積均衡增産,讓高産經驗變成“普惠成果”。

  科技服務聯動:四級體系織密助農網絡

  接連幾天,七師一二三團農業和林業草原中心副主任李小峰相繼走進好幾個連隊的玉米地,為種植戶講解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

  “學了這麼多實用的田管新技術,今年我有信心比去年增産100公斤!”九連玉米種植戶丁誼暄信心滿滿地説。

  “過去種地憑經驗,現在靠技術。”這是兵團許多職工群眾的真切感受。

  今年,兵團全面啟動春季農業科技服務活動,組建由農業科技專家、農技推廣人員、科技特派員和連隊特聘農技員組成的專業服務團隊,構建起“兵團—師市—團場—連隊”四級聯動體系,確保技術到田、服務入戶,推動形成覆蓋全兵團的農業科技服務網絡。上半年,兵團累計動員各級各類農技人員30835名,組建專家服務團隊150余個,開展技術培訓570期,培訓農工13.13萬人次,力促1532.85萬畝農作物豐産豐收,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提供了堅實技術保障。

  “依託四級聯動的農技服務體系,兵團實現了農業連隊科技服務全覆蓋,真正把科技助農的各項舉措落實到了田間地頭。”兵團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説。

  築牢糧食生産“防護網”,防災減損不能“缺位”。兵團制定專項防災減災方案,分災害種類、作物類型明確應對預案,密切關注天氣預警信息,一旦遭遇冰雹、洪澇等災情,第一時間組織專家赴災區指導救災;加強病蟲害防控,上半年發布12期病蟲害信息,將病蟲害損失控制在2%以內,以“主動防禦”守住豐收成果。

  從良種選擇到田間管理,從技術服務到防災減災,制度護航滲透到了兵團糧食生産的全過程、全周期。

  倉廩實而天下安。以制度為基、技術為翼,政策為引、服務為橋,兵團用全方位的創新實踐,將沙漠邊緣的“乾渴之地”打造成豐産糧倉,為端穩“中國飯碗”持續貢獻兵團力量。(秦俊偉)

【糾錯】 【責任編輯:張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