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幕降臨,十三師紅星二場燦爛紅星軍墾文化廣場燈光璀璨,婦女們在這裡跳舞、孩子們在這裡玩耍……一派歡樂祥和的場景。
若將鏡頭拉遠,紅星二場正如一顆燦爛紅星,閃耀在東天山腳下的茫茫荒原之上。若靜靜地傾聽長風浩蕩,仿佛能聽到隆隆炮聲從華北平原傳來,從太行山麓傳來……從歷史中傳來。
想知道去往何處,要記住我們從哪來。對於紅星二場的職工群眾來説,歷史從來就在眼前,在團場處處可見的“紅星”元素裏。
“七七事變”爆發後,中國共産黨積極推動建立了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紅星二場的血脈源頭——八路軍一一五師騎兵營、一二〇師三五八旅七一六團二營等,在華北、山西等地抗擊日寇,參加過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等著名戰役。
抗日戰爭勝利後,這些戰功赫赫的英雄部隊被合編為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旅二團。解放戰爭時期,教導旅二團改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軍第十六師第四十七團。
在解放西北的硝煙中,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英勇奮戰、屢建奇功,一路西進,挺進新疆,駐守哈密。1953年,部隊官兵集體就地轉業,在哈密火石泉地區創建農場,該農場成為兵團最早建立的農場之一。
抗戰烽火鑄忠魂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華北日寇攻佔北平、天津後,投入30萬兵力向華北腹地展開進攻,叫囂着“一個月拿下山西,三個月滅亡全中國”。
當年9月,日寇佔領大同後,分兵進犯平型關,企圖突破長城防線直取太原。彼時的中國軍隊節節敗退,士氣低迷。根據黨中央命令,八路軍一一五師奉命馳援第二戰區友軍,在平型關東北山地設伏。
在平型關戰役打響前,須先期佔領平型關東側的倒馬關以阻日寇東援。一一五師騎兵營營長劉雲彪奉命率部向倒馬關進發。
倒馬關因“山路險峻,馬為之而倒”而得名,前往倒馬關120華里的山路是僅容單騎的羊腸小道,指戰員們漏夜牽馬摸黑前行,經16小時急行軍到達倒馬關。
誰知此時,日寇一個班已先期佔領長城關西碉堡,另有100余名日寇於長城北坡爬向倒馬關。在此緊急關頭,騎兵營當即向日寇發起攻擊。戰至天黑,騎兵營向日寇發起總攻。日寇恐全部被殲,被迫放棄倒馬關,騎兵營勝利奪取了倒馬關。
倒馬關一仗,打響了八路軍抗日第一槍,拉開了平型關戰役的序幕。
平型關戰役中,一一五師成功伏擊日寇,殲滅敵人1000餘人,繳獲步槍1000余支、機槍20余挺,擊毀汽車100多輛、馬車200余輛。
平型關戰役是八路軍出師抗日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極大地鼓舞了軍民士氣。
多年以後,86歲的聶榮臻曾寫下一首詩《憶平型關大捷》,可見這次勝利在老帥心中分量之重:
集師上寨運良籌,敢舉烽煙解國憂。
瀟瀟夜雨洗兵馬,殷殷熱血固金甌。
東渡黃河第一戰,威掃敵倭青史流。
常撫皓首憶舊事,夜眺燕北幾春秋。
這場戰役後,騎兵營跟隨聶榮臻開闢根據地。當年11月,晉察冀軍區成立,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委,騎兵營在華北平原上馳騁自如,成為插入敵人心臟的尖刀,1940年擴建為騎兵團,命名為晉察冀軍區騎兵團,劉雲彪任團長,共5000多人。
抗戰時期,紅星二場前身部隊參加大小戰役上百場,從平型關戰役到百團大戰,從濮陽突圍到反“掃蕩”鬥爭。在血與火的淬煉中,英雄不斷涌現——劉雲彪、關盛志……這些名字永遠鐫刻在紅星二場的歷史豐碑上。
戈壁灘上創奇蹟
1949年11月,解放的號角響徹天山南北。六軍十六師官兵穿越河西走廊,抵達新疆哈密。1953年6月,這支功勳部隊完成戰鬥使命,集體轉業,開啟了屯墾戍邊的偉大征程。
由於部隊前身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旅,曾被授予“紅星部”的光榮稱號,“紅星”便成為這支隊伍最鮮明的烙印和最崇高的榮譽。
“紅星二場人愛‘紅星’,為孩子起名要叫趙紅星、劉紅星……修了渠道要叫‘紅星二渠’,地窩子上鑲紅星,就連‘十三連’的墓碑上,很多老軍墾也刻上了紅星。”紅星二場紅星軍墾博物館館長初明遠告訴記者。
火石泉,曾是一片令人望而生畏的重度鹽鹼灘,“無風一片白,風起白滿天”,土壤鹽鹼含量高達40%至60%。
“沒有工具自己造,沒有水源自己引,沒有房屋挖地窩子!”第一代軍墾戰士頂着酷暑嚴寒,用血肉之軀修建起全長37.5公里的“紅星二渠”,將天山雪水引入荒漠。在鹽鹼最重的地塊,軍墾戰士們用鐵鍬深翻土地,用草木灰改良土壤,用雙手撿出數噸鹽鹼塊。
奇蹟在汗水中誕生。曾經的不毛之地長出了金燦燦的小麥,産量節節攀升。紅星二場戰天鬥地、勇奪小麥高産的事跡廣為流傳,被譽為“新疆大寨”。
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老一代軍墾人將在太行山上抗擊日寇的堅韌精神,轉化為建設邊疆的無窮力量。
“那時候大家風吹日曬,在鹽鹼灘裏摸爬滾打,手腳被芒硝腐蝕得結殼、裂口、脫皮。無人言苦,無人喊累,大家齊心協力,想方設法完成任務。”紅星二場老軍墾廖廣獻説,正是憑着這股不服輸的精神,軍墾戰士們在大漠戈壁上,硬生生地建起了一座充滿生機的軍墾新城。
紅色基因代代傳
“當前整體長勢良好,單株成桃已達五六個,前期表現優異。”近日,在紅星二場七連“十三師優質抗逆經濟作物科創中心”試驗田裏,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專家邢朝柱正為團場農技人員詳細講解當前棉田管理的核心要點。
今年,紅星二場立足“種業小鎮”建設目標,積極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師市農科所及育種企業合作,以科技力量助力種業發展,種植8000余畝優質棉花繁種田,目前整體長勢喜人。
紅星二場軍墾文化遺址眾多,軍墾地窩子遺址紀念園、場部舊址、老八連營房舊址、三連紅星俱樂部、五道溝渠首……這些遺跡無聲地訴説着一代代紅星二場人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光輝歲月。
“我們依託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精心打造兵團首個沉浸式紅星軍墾文旅小鎮,構建‘一心帶八點’布局。”紅星二場文體廣電旅游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梅花介紹,通過復原場景、沉浸體驗等方式,生動再現紅星二場及其前身部隊的戰鬥征程、艱苦創業歷程與新時代發展成就,勾勒出一條完整的軍墾文化脈絡,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今年6月,軍墾地窩子遺址紀念園正式開園,吸引大量游客前來參觀。
“看!這就是當年軍墾戰士的家!”昏暗的地窩子裏,來自烏魯木齊的游客李朗凝視着半截馬燈、磨損的軍用水壺,仿佛穿越時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顆名為“紅星”的種子已在心田悄然種下,靜待發芽。
從太行山麓到天山腳下,從平型關戰場到火石泉,變的是時空方位,不變的是偉大抗戰精神在屯墾戍邊的實踐中始終傳承、歷久彌新。
紅星二場,這個抗戰烽火淬煉出的“紅星部隊”,如今深挖歷史文化資源,致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加速構建三産融合發展新格局,在東天山腳下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姜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