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一大早,王園園像往常一樣,提前趕到了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
化好粧,換上工裝,開館前半小時,王園園已經做好各項接待準備工作。10時整,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的大門準時開啟,游客們有序進入展館大廳。
“講完一輪差不多要一個小時,雖然有些辛苦,但看到博物館又迎來這麼多參觀者,由衷感到高興。”得空休息時,身為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講解員的王園園笑着對記者説。
作為兵團人,王園園從小就聽爺爺講述老一輩兵團人艱苦創業的故事,被兵團精神所深深打動。“講好紅色文物背後的故事,更好地傳承弘揚兵團精神,就是我們的職責使命。”王園園説。
2022年7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八師石河子市,參觀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兵團老中青三代建設者代表時強調,兵團人鑄就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是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用好這些寶貴財富。
王園園與同事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努力講好紅色故事,弘揚兵團精神。這幾年,來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參觀的人數逐年增加,僅今年上半年參觀人數就達46萬人次。
王園園所在的講解組共有9名講解員,每到節假日,大家幾乎全員在崗,但依然無法滿足大量參觀者的需求。
“尤其是去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5周年、兵團成立70周年,博物館接待人數迎來歷史新高,全年共講解4398場,服務各地參觀者80.1萬人次。”王園園説,面對越來越繁重的接待講解任務,青年志願者已經成為服務游客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年來,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先後與石河子大學、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等學校簽訂志願服務合作協議,培養了一大批青年志願者,極大緩解了參觀高峰時講解員不足的問題。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鬥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不斷挖掘文物的深厚內涵,精心整理文物背後的故事並進行提煉加工,作為傳承弘揚兵團精神的‘活教材’。”王園園説。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精心整理出幾十個珍貴文物背後的故事,其中,《坎土曼》《一件軍大衣》《馬背上的白衣天使梅蓮》等故事深受各地參觀者們的喜愛;製作的《王震將軍與軍墾新城》《沙海老兵》《共和國第一代拖拉機手》等5個短視頻,入選國家“大思政課”優質資源建設推介精品項目。
創新展陳形式,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依託倣真VR,再現軍墾戰士保衛邊疆、建設新疆的火熱場面;通過聲、光、電合一的形式,生動展示軍墾戰士開荒造田的畫面……借助科技的力量,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消除了參觀者與文物之間的距離感。
圍繞重要時間節點,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活動;堅持以研帶學,積極開展針對青少年的研學活動,今年上半年開展研學活動17場,參與人數近3萬人。
“不僅博物館參觀持續火熱,我們的外出巡展也深受歡迎。”王園園介紹。
近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20世紀50年代初進疆女兵風采”文物圖片展在湖南省瀏陽市博物館舉行,依託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的館藏革命文物資源,通過400多張歷史照片,展示進疆女兵屯墾戍邊的風采。
該展覽自2023年起,先後在廣東佛岡縣、中山市、肇慶市、珠海市等地進行巡展,並成功入選全國“和合中華 同心築夢——革命文物精品展”巡展項目。
“兵團人用70多年時間,讓黃沙披新綠、戈壁變良田,身為新時代兵團人,我要把兵團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王園園説。(徐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