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間裏,工人加班加點趕訂單;工地上,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進入三季度生産和施工“黃金期”,十三師新星經濟技術開發區裏一派繁忙景象。
“從只有煤炭初級加工等礦産採選企業,到如今碳産品深加工和新型能源研發為主的高科技企業遍佈,園區面貌可謂日新月異。”該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龍剛感慨道。
兵團是新疆現代工業的奠基者。成立伊始,兵團人就在艱苦的環境中,節衣縮食創辦起新疆第一批大中型現代工業企業,生産出新疆眾多的“第一個”工業品,其中,生産第一塊機制方糖的故事至今廣為流傳。
1956年冬,兵團籌建糖廠的計劃獲得國家計委批准。
“用我們的轉業費修建一座糖廠,大家同意不同意?”“同意!”據糖廠籌備處主任李廷智回憶,軍墾戰士們用自己的轉業費籌集出建廠資金,1958年7月1日,八一糖廠在石河子新城破土動工。
建造高9米、直徑3米左右、重20噸的結晶罐、蒸發罐、浸除罐等主體設備時,需要把鋼板扳壓成弧形。由於沒有卷板機,兵團人只能靠雙手一錘一錘地敲。加溫後的鋼板表面溫度高達800攝氏度,軍墾戰士們手拿榔頭不停敲擊,許多人的鼻子烤出了血、臉上烤焦了皮。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西北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制糖廠——八一糖廠於1959年12月7日建成投産,創造了當時國內同行業、同規模高速建廠紀錄。
1960年7月20日,八一造紙廠生産的新疆自製的第一張有光紙問世;1960年8月1日,自治區第二大棉紡織企業、兵團第一個大型棉紡織聯合企業——八一棉紡織廠建成試産;1960年12月31日,八一毛紡織廠生産出了新疆第一根毛條……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70年來,兵團工業生産規模不斷擴大,工業結構、産品結構持續優化,推動兵團工業在整體上從以手工作坊為主的階段升級到以近代、現代機器生産為主的新階段,新型工業化之路越走越穩、越走越寬廣。
2017年9月,兵團生産出了新疆第一根光纜;2019年8月,兵團第一台服務器下線;2023年12月,首&“兵團造”長絨棉採棉機研製成功,整機國産化率達98%,採凈率超95%……
70年風雨兼程,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如今,兵團人已在西北邊陲建成5個國家級開發區、2個國家級高新區及18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綠色化工、棉花和紡織服裝、新材料、新能源、裝備製造、特色服務業、農産品生産和精深加工等七大産業為主導、門類較為齊全的産業體系在兵團已基本形成。
當前,兵團正以製造業為根本,持續放大創新第一動力,鞏固完整産業體系優勢,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不斷積蓄新動能,為高質量發展積蓄更強勁的發展勢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