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二師二十四團一連退休職工賈國奇,在擔任一連黨支部書記的13年間,全身心投入連隊發展建設,帶領職工群眾挖窮根,將二十四團一連建成了全團響噹噹的先進連隊,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為人民服務的深刻內涵。
賈國奇是土生土長的兵團後代,1980年參加工作後,在多個基層單位擔任過副連長、指導員等職務。2005年初,因能力出眾、經驗豐富,賈國奇被職工群眾選舉為二十四團一連黨支部書記。當時的一連,因距離團部遠,土地條件差,職均收入是全團最低的。
剛到任的賈國奇沒有被困難嚇倒,他走家入戶、深入田間地頭找職工談心,找黨員了解情況。
“當時連隊職均收入才1.7萬元,土地條件差是一方面,黨支部建設需要加強也是一方面。”賈國奇深知連隊的問題所在。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和思考,賈國奇決定從強黨建入手改變現狀。連隊持續開展黨支部“六個突出問題”專項整頓,創新支委“5+2”設置,選舉2名一線職工黨員擔任黨支部委員;健全職工代表大會制度,落實“四議兩公開”,將每月15日定為黨員幹部學習日,賈國奇堅持帶頭上黨課,同時積極發展生産一線的致富能手和技術標兵加入黨組織,為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
經過整治,黨支部整體面貌煥然一新,能力明顯提升,支部班子共同制定了黨建責任清單,明確了連隊的發展目標。
一連土地鹽鹼化嚴重,賈國奇鼓勵職工群眾通過種植水稻來降鹽壓鹼。2006年,一連職工李其元在賈國奇的動員下開始嘗試種植水稻。缺乏資金,賈國奇就給他在銀行做擔保;沒有技術,賈國奇就手把手地教。
“賈書記給了我種植水稻的信心和底氣,現在我種水稻掙上了錢,賈書記功不可沒。”李其元回憶道。
自參加工作以來,賈國奇始終把職工群眾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來辦。2007年,由於缺乏管理經驗,一連職工石斌在大棚培育的西紅柿苗銷路不暢,賈國奇就東奔西走到處幫他找銷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賈書記來了之後,鼓勵我們要大膽幹,我們越幹信心越足,收入也越來越高。”石斌感慨地説。
“只有真心實意地為職工群眾辦好事、做實事,才能得到職工群眾的信任,黨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才能進一步增強。”賈國奇説。
二十四團一連以北有2300多畝沙土地,作物産出效益低,如何優化連隊産業結構又成了賈國奇思考最多的問題。賈國奇帶領班子成員在團場各個連隊調研,廣泛收集信息,了解沙土地開發方面的經驗做法。最終,決定結合轄區土地、氣候等實際情況,大力發展葡萄産業。
“在團黨委的支持下,我們把2300多畝地全部種上了克倫生葡萄。這幾年,我們&&客商、引進先進種植技術,葡萄産業不斷發展壯大。”賈國奇滿懷欣慰地説。
“我種植了200多畝葡萄,畝産值8000元,種植葡萄讓我走上了致富路。”一連職工董幫説。
在賈國奇的帶領下,二十四團一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支部凝聚力、向心力明顯提升,職工群眾的收入日益增多,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心。2016年,一連職均收入提高到了4.3萬元。
如今,一連的小麥、特色水産養殖、林果業不斷發展壯大,職均收入已經提高到了9.2萬元,實現産值過億元。職工群眾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連隊道路硬化8.7公里,修建黨建廣場880平方米,“五橫十一縱”的便利交通網格圖逐漸完善,職工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在二十四團的團史館,已經退休6年的賈國奇時常會來這裡看看,望著老照片陷入回憶,而不遠處展櫃裏整齊擺放着的,是他多年獲得的獎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賈國奇的付出與奉獻,深深烙印在這片土地上,成了職工群眾心中永遠的溫暖與力量。
“榮譽在我心裏沉甸甸的,它記載了我的工作歲月,也肯定了我的成績。這些榮譽,應該是屬於全團黨員幹部的。”賈國奇説。(謝虹羽、魏懷娟、唐亮、秦志輝、余湛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