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陽光下的格登山分外秀麗,中哈界河蘇木拜河在山下靜靜流淌,格登碑像一個戰士駐守在邊境線上。從西南山坡向東走不遠,就到了四師七十六團護邊員草克特格斯駐守的哨所。
每天清晨,伴着初升的太陽,草克特格斯從執勤點出發,開始一天的巡邏護邊。為防止人員和牲畜越境,他每天都要往返20公里,巡邏10多個小時。
“團場建立哨所後,我爺爺就主動提出巡邏護邊,把家安在了邊境線上,一守就是一輩子,後來我父親也成了一名護邊員。”草克特格斯回憶,年幼時,和父親一起巡邊成為他記憶中最深的烙印,一生為國守邊的信念漸漸在他心中紮下了根。
1983年,18歲的草克特格斯從父親手裏接過馬鞭,開始了漫長的守邊之旅。
41年來,草克特格斯每天必須要完成的一項工作就是巡邊、守邊。發現界碑碑文模糊,就重新描好;看見鐵絲網壞了,就自己動手修復;遇到誤闖邊境的牧民,就耐心勸離;夜裏巡邊,有時遇到狼和野豬,要和它們鬥智鬥勇。
巡邊路上很多都是無人區,草克特格斯帶上乾糧,背起水壺,艱苦的環境沒能嚇退他,守邊的決心愈發堅定。
有時,草克特格斯也會覺得孤單,便爬上格登山,看看格登碑。“站在家門口,一抬頭,就能看到格登碑。護邊路上,不管走多遠,只要朝着格登碑走,就能回家。”草克特格斯説。
對於草克特格斯來説,哨所就是他的家,為了這個“家”,草克特格斯傾盡了全力。1997年,我國在中哈邊境立界碑,因山路陡峭車輛無法通行,怎樣把界碑和水泥砂石料運到指定位置,成了一個難題。
“有我在,你們放心,我給你們馱過去!”草克特格斯語氣堅定地説。此後,他牽着自家馬,翻越五座山,蹚過八條河,花了兩個月時間把界碑和水泥砂石料馱到了山頂。
山路崎嶇,懸崖陡峭,巡邊路上難免有意外發生。2000年9月20日深夜,格登山大雨滂沱,草克特格斯照舊騎馬巡邏。在泥濘的山路上,馬突然摔倒,他被壓在馬下,導致右小腿骨折,至今還有一塊鋼板留在體內,一到冬季就會隱隱作痛。
2017年,草克特格斯因腰椎病做手術,醫生要求他至少休息1個月,可他手術後只休息了10天,就執意回到哨所繼續守邊。
“爸爸告訴我,守邊防是一生的責任。我要永遠堅守在邊防線上。”草克特格斯説。
幾十年來,草克特格斯穿壞了300多雙鞋,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近百人,堵截臨界牲畜上百頭(只),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他先後榮獲“優秀邊防工作者”“優秀護邊員”“優秀共産黨員”等榮譽稱號。(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彭思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