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胡友才來説,這輩子只幹了兩件事:發展生産建設家園、義務宣傳兵團精神。
1955年,胡友才從江蘇省新海連市(今連雲港市)來到石河子,成為第一代兵團人。“太荒涼了。那時就有順口溜:遠看白茫茫,近看亂石崗,一片鹽鹼灘,野草都不長。”在胡友才的記憶中,“房子”是靠雙手挖出來的:在地上挖個坑,找紅柳枝搭個頂,睡覺的時候甚至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人拉肩扛、挖渠引水、開墾荒地……胡友才和戰友們硬是靠着雙手,在將軍山腳下開闢出新的家園。“夏天,大家把泥巴糊到身上,不僅能防曬還能防蟲,幹完活就到水渠裏洗洗。”胡友才説,“那個年代艱苦而又火熱,人們一天按照‘3516制’工作和生活,即3個小時吃飯、5個小時睡覺、16個小時幹活,大家爭着幹、比着幹,生怕自己比別人幹得少。”
後來,胡友才擔任連長,後又被調至一五二團團部工作,直至1997年退休。
幾十年的艱苦奮鬥,在胡友才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閒不住的他全身心投入到寫作中,當年的軍墾故事成為他最好的素材,一篇篇被發表在報紙上。2002年,一五二團將連隊遺址重新修復,建成“軍墾第一連”,胡友才回到了故地,成為一名義務講解員。
怎麼才能講好軍墾故事,更好弘揚兵團精神?胡友才自創了“快板講解”。
“人拉犁開荒地,戈壁灘上建花園,軍墾戰士意志堅,勞動號子衝破天……”在軍墾第一連,胡友才一邊打竹板一邊講解。通過他聲情並茂的講解,游客們似乎看到軍墾戰士們在黃沙漫天的土地上建地窩子、拉犁開荒造田時流淌的汗水、排隊打飯時嬉鬧的笑臉……

胡友才的家距離軍墾第一連17公里,多年來,他總是騎着自行車往返,最多的一天足足講了12場,連午飯都顧不上吃。從景區到學校,從社區到企業,胡友才講述軍墾故事的腳步從未停歇。面對孩子,他還創作了新的快板作品:“爺爺奶奶有膽子,一起來到石河子,到了地方沒房子,挖個土坑地窩子,睡覺鋪着草簾子……”
在義務講解中,胡友才既講“苦”,也講“甜”。“從不到10平方米的地窩子,到如今120平方米的大房子,我很知足。”親歷兵團發展變化,他的創作是從心裏流淌出來的。
20多年來,胡友才義務講解6400余場次,約有90萬人次聆聽,一個個墾荒故事、軍墾人物穿越時光走進人們心裏。
多年的義務講解中,胡友才做到“四不計較”——不計較時間早晚、不計較路途遠近、不計較人多人少、不計較有無交通工具。“當年並肩戰鬥的戰友們任勞任怨、拼命開荒,才有了如今的家園和幸福生活。只要想到他們,我就有了無窮的力量。大力弘揚和傳承兵團精神,我義不容辭。”胡友才&&。(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