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師七〇團伊帕爾汗薰衣草觀光園裏的徐春棠塑像(資料圖片)
徜徉在這片默默綻放了大半個世紀的花海中,人們總會想起一個人——“中國薰衣草之父”徐春棠。
1963年,畢業於上海輕工業學校的徐春棠,來到農四師清水河農場(現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四師六十五團)園林連工作,自此,時年19歲的他便和薰衣草結下了一生的情緣。
當時,我國輕工業日化生産所使用的薰衣草精油全部來自國外,進口費用高昂,就連業內絕大多數人也是只知精油,卻從未見過薰衣草植株的樣子。

徐春棠察看薰衣草生長情況(資料圖片)。據兵團日報資料庫
1964年,國家把試種薰衣草的任務下達給了兵團,兵團又將這一任務交給農四師清水河農場和誼群農場(現四師七〇團)。
時任清水河農場園林連技術員的徐春棠接過這一重任後,將引進的10克薰衣草種子C-417、H-328,種在了園林連水井邊幾平方米大小的一塊空地上。當時,他雖然熟悉香料製作工藝,但對於種植薰衣草卻毫無經驗,全憑自己一點一點地摸索學習。地里長出的每一株幼苗,他都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精心呵護,照着書上的黑白照片一株株比對,看著它們一天天長大……
提升發芽出苗率,是徐春棠要攻克的第一道難關。引進的薰衣草種子由於種小皮厚,發芽率僅為1.4%。怎樣化被動為主動,破解這一難題?他吃飯時想,走在路上也想,從冬小麥種植中琢磨門道,經過長達7年的反復試驗,終於將薰衣草種子發芽出苗率提高到了90%。
薰衣草的老家在溫暖的地中海,伊犁河谷的冬季對它們來説漫長難熬。為了讓薰衣草安全過冬,徐春棠想了很多辦法:用厚草簾蓋住,失敗;用塑料棚保溫,失敗……最終,他從葡萄藤埋土越冬、開春掀“被”的做法裏汲取經驗,將薰衣草的底部用厚厚的土埋住,讓它們在溫暖土壤的懷抱中安心“冬眠”,一舉使薰衣草越冬成活率達到95%。
時間一天天地流逝,四師薰衣草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從最初的幾平方米到2003年的2.2萬餘畝,成為與法國普羅旺斯、日本北海道齊名的世界三大薰衣草産地之一。

游客在四師七〇團的伊帕爾汗薰衣草觀光園游玩(攝於2022年6月22日)。楊俊欽 攝
由於多種因素影響,四師生産的薰衣草精油銷售價格較低,薰衣草種植戶效益不高,影響了種植積極性。徐春棠建議,將薰衣草種植、生産、加工、銷售等環節進行整合,走産業化發展道路。在他的積極推動下,四師統籌轄區薰衣草産業資源,打造集薰衣草及其它芳香植物生産、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龍頭企業,生産的優質精油産品遠銷國內外市場。
2004年5月,徐春棠退休了,可與薰衣草長達40年的情分始終是他的牽掛。身患重病的他遠赴廣東、上海等地調研,了解各地香料市場情況。回到四師後,他又忙着選種,操心薰衣草太空育種事宜。
一次,兒子徐海軍與父親通電話時,感覺到了徐春棠身體狀況的異常,便“硬生生”把他拽到醫院裏做檢查。然而,一切都為時已晚。“父親一心撲在薰衣草事業上,即便知道自己的身體出了大問題,仍然一門心思整理薰衣草相關資料,思考薰衣草産業如何做大做強。”每每念及此處,徐海軍都嗟嘆不已。
2005年11月28日,帶着對薰衣草的無限眷戀,徐春棠離開了人世。但是,在四師人的心目中,徐春棠一直就在這片土地上,從來就沒有離開過。(記者彭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