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坯要穩,心手合一,線條才能‘長’在泥巴上……”初冬的二師鐵門關市寒意漸濃,二十九團第二中學陶藝坊內卻暖意融融,鐵門關陶瓷燒制技藝第二代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杜海正指導學生們創作一件絲路主題作品。
工作&上,這件作品雛形已現:高聳的城墻下,街市上人流如織,商販揚手吆喝,顧客俯身詢價,細節鮮活得仿佛能聽見穿越千年的駝鈴聲。“這些小人兒都是孩子們一點點捏出來的,你看這神態多生動。”杜海指着作品滿臉自豪,“我們不只是教手藝,更要讓孩子們通過指尖觸摸到歷史脈絡。”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兵團黨委八屆十次全會對持續發展先進文化的示範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出部署。這讓杜海備受鼓舞:“守正創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關鍵。老技藝不能藏在深巷裏,而是要跟着時代走,不斷注入新創意,只有讓廣大職工群眾發自內心地喜愛,才能真正‘活’起來。”
非遺活態傳承的熱潮不止涌向陶藝。在三〇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耄耋老人潘耀先正全神貫注地創作一件葫蘆烙畫作品。雖年事已高,他握烙筆的手卻穩如磐石,筆尖輕觸葫蘆表面,燙出的紋路深淺有致,花鳥魚蟲瞬間有了靈氣。
“我們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開設了免費課程,就是要讓老手藝走出工作室,走到職工群眾身邊。”三〇團文體廣電和群團中心工作人員劉潤瑜介紹,團場經常邀請潘耀先等手藝人進校園、進連隊,通過作品展示、技藝分享,讓更多人愛上非遺。
陶瓷燒制、軍墾剪紙、麥秸畫、葫蘆烙畫……“十四五”以來,二師鐵門關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力推動非遺融入職工群眾生活,支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以多種方式傳藝授課,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如今在該師市,學習“理論+實踐”的非遺課程已成為社會新風尚,陶藝、葫蘆烙畫等非遺技藝不僅走進中小學校課堂,更融入青年幹部夜校課程體系,讓文化傳承在不同群體中生根發芽。
“今年我們&&《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公布了綠寶酒釀造技藝、恰拉大盤魚製作技藝等8項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就是要給老技藝傳承創新搭建新舞&。”二師鐵門關市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工作人員何婷&&,師市將加大非遺保護與傳承力度,依託傳統節日開展非遺體驗、作品展、公益培訓等活動,讓非遺技藝“出圈”更“出彩”,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貢獻力量。(紀曉貞 通訊員 張效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