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農場模式”引領我國玉米産能革命
全國累計推廣面積達1.58億畝,畝均增産113公斤
豐收季裏,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種糧大戶張宏偉收穫滿滿:1800多畝玉米平均畝産近1200公斤,較5年前提升300多公斤!11月23日,他喜笑顏開地告訴記者:“增産就是增收,得的都是實惠!”
張宏偉的喜悅背後,是被稱為“奇&農場模式”的玉米密植高産精準調控技術的有力支撐。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統計,2022年以來,該模式已在全國累計推廣1.58億畝,畝均增産113公斤。
作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玉米單産提升與産能穩定事關糧食安全、飼料保障和工業原料供應。但在21世紀初,全國玉米平均畝産不足400公斤,生産效率有待提升。
200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少昆帶領團隊進駐六師奇&農場,聚焦玉米高産難題進行攻關。該團隊依託兵團集約化的農技體系,成功構建出以“合理密植、水肥精準、抗逆調控、全程機械化”為核心的“奇&農場模式”。
該模式迅速展現潛力:奇&農場先後7次刷新全國玉米高産紀錄,2013年平均畝産達1511.7公斤,是我國糧食單産首次突破3000斤大關,目前已連續9年實現玉米單季“噸半糧”,為全國玉米大面積增産提供了可複製推廣的技術範式。
2023年,農業農村部啟動玉米單産提升工程,將這一技術列為核心主推技術,並在西北、東北、黃淮海、西南等玉米主産區推廣應用,推動“噸半糧”從“專家田”走向“農民田”。
“奇&農場模式”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科技挖潛的新路徑:2024年,我國糧食總産突破1.4萬億斤,其中玉米較上年增産121.5億斤。今年,新疆伊犁、內蒙古通遼和巴彥淖爾同步建成玉米百萬畝以上“噸糧田”,規模化種植單産達全球領先水平。
巴彥淖爾市現代農牧事業發展中心研究員馬軍成介紹,與傳統模式相比,“奇&農場模式”增産、節水、節肥,減少了人工投入,實現了糧食增産、農民增收、生態改善的多重目標。目前,該模式已應用至沙地玉米、青貯玉米、鮮食玉米和制種玉米種植。
兵團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田永浩&&,兵團將強化科技支撐,以推廣“奇&農場模式”等先進技術為抓手,持續發揮先進農業生産力的示範作用,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目前,李少昆團隊正向更高目標邁進。“我們在攻關‘兩噸糧田’關鍵技術,進一步助力我國糧食增産、農民增收。”李少昆説。(全媒體記者 馮駿 趙優 鄭婭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