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軍墾沃土 激揚時代新聲
——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七師胡楊河市實踐
日前,七師胡楊河市文聯組織基層文藝骨幹赴江蘇省淮安市開展為期8天的“絲路文藝人才”培養項目。其間,大家赴洪澤、金湖等地實地調研,學習當地生態文化打造、鄉村産業融合、公共文化服務運營等方面的先進做法和經驗,為該師市推進文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提供實踐參考。“我們將把此次學習調研中學到的創新思路與工作方法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更好服務師市經濟社會發展。”參與活動的七師胡楊河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平洪薇説。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産業,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兵團黨委八屆十次全會就“持續發展先進文化的示範區”作出部署。作為新疆首個中國“文學之鄉”,近年來,七師胡楊河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大力推進文化潤疆,全面梳理兵團人從拓荒生産到現代化建設的奮鬥歷程,系統挖掘和保護本土文化資源,以文學為載體講好兵團故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老兵精神,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賡續文脈 弦歌不輟
在胡楊河市文化館文學名家展覽廳,陳列着11位知名作家的百餘部作品,《大雪無痕》《遙遠的向日葵地》等部分作品的扉頁上,“國家圖書獎”“魯迅文學獎” 等榮譽印記格外醒目。“這些作品是兵團精神的文學注腳,更是文脈傳承的活教材。”胡楊河市文化館講解員向參觀者講述幾代兵團作家的耕耘故事時説。
七師胡楊河市地處準噶爾盆地西南部,有着“山水相依、沙海相連”的獨特地貌。該師市將阿吾斯奇牧場、奎屯河大峽谷等12處自然景觀與軍墾文化遺址等8處人文資源有機結合,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基礎素材,形成了“以景育文、以文彰景”的良性發展格局。
為不斷豐富軍墾文化內涵,七師胡楊河市系統實施地方文化資源普查和保護工程,深入挖掘“戈壁母親”張佳英、“兵媽媽”杜月香等先進典型事跡,宣傳宣講79名水利職工破冰引水獻身奎屯河的感人故事,逐步形成了一二六團戈壁母親文化、一二五團柳溝文化和一三七團戍邊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
從沈凱創作《古瑪河春曉》開啟軍墾文學先河,到根據韓天航小説改編的電視劇《戈壁母親》亮相全國熒屏,七師胡楊河市形成了獨特的“文學名家矩陣”。為讓這一文脈得以延續,該師市在胡楊河市及一二六團、一三〇團等地建設韓天航、陸天明等文學名家工作室,構建起覆蓋師市的文藝組織網格;以一二七團“新疆豫劇傳承基地”、一二八團“軍墾剪紙傳承創研基地”為載體,構建起“傳、學、研、創”一體化的非遺傳承體系,將軍墾豫劇等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文學創作,極大豐富了藝術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
扎根基層 陣地賦能
“這篇散文情真意切,咱們可以學習一下。”11月18日,在一三〇團育才圖書室,一名教師正與學生探討寫作心得。這間由江蘇淮安援疆工作組投入專項經費建成的圖書室,擁有藏書1800余冊,其中既有經典名著,也有本土作家專輯作品。截至目前,七師胡楊河市共建有15個育才圖書室,總藏書20余萬冊。這些圖書室不僅是職工群眾“家門口”的閱讀空間,更是基層文學創作的“孵化艙”。
七師胡楊河市構建起“三維培育體系”,為文學愛好者搭建成長階梯。在高端引領層面,打造韓天航、陸天明、董立勃、陸川、豐收、王伶等文學名家工作室,舉辦“文學名家大講堂”,邀請邱華棟、陸川等名家授課。在基層普及層面,以育才圖書室為抓手搭建閱讀網絡,今年已開展各類文學活動10余場,以發掘培養基層文學創作骨幹。在青少年培養層面,“軍墾文化進校園”作為兵團唯一入選中國作協扶持的文藝志願服務示範項目,正將紅色根脈與文學薪火植入新一代兵團人的心靈。
“一個工作室,就是一座文學創作的‘加油站’。”兵團作家李振翔對此深有體會。他牽頭在一二八團成立“壩上花”文學藝術工作室,創作完成散文集《前面有座山》,用150個“前山故事”還原軍墾歲月,這種“場館+創作”的模式,讓歷史記憶轉化為文學養分,成為基層開展文學創作活動的獨特優勢。
近年來,七師胡楊河市大力培育文藝人才、涵養文藝生態、繁榮文藝創作,不斷加強文藝隊伍建設,截至目前,已培育15個基層文聯組織、10個文藝家協會,現有國家級作協會員7名、兵團級會員20名、師市級會員116名。從團場職工到校園師生,越來越多文學愛好者拿起手中之筆,記錄身邊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跨界破圈 擦亮品牌
自今年6月被授牌為中國“文學之鄉”後,七師胡楊河市加速推動文學創作與精神文明建設、旅游産業融合發展。“我們想讓文學不僅能讀,還能聽、能看、能體驗。”七師胡楊河市文聯主席馬新蘭介紹,師市正通過“文學+”跨界融合,拓展文學價值實現新路徑。
在文旅融合領域,七師胡楊河市以軍墾文學作品為藍本,整合一二六團戈壁母親紅色教育基地、胡楊水韻景區等文學原型地資源,打造2條軍墾旅游線路並成功入選文化和旅游部推薦線路。連續舉辦5屆戈壁母親文化藝術旅游節,融入文學誦讀、軍墾豫劇、原創音樂演出等內容,顯著提升文旅産業附加值。
科技賦能讓文學煥發新活力。在“文學名家大講堂”活動中,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數字頻道管理部主任李洪魁結合自己與七師胡楊河市文聯合作創作中國首部全AI製作橫屏短劇《薪火不南渡》的經歷,分享了AI技術在文藝創作中的應用前景,為文藝工作者開拓了創作新思路。
跨地域交流更讓軍墾文學走向全國。今年4月,七師胡楊河市文聯、作協與寧夏固原市文聯、作協結成了“新時代文學攀登友好協作單位”,拉開了兵團軍墾文學與西海固文學雙向奔赴、雙向賦能、雙向成就的序幕。
七師胡楊河市還推動文學與戲劇、影視、音樂、美術等藝術形式深度融合。根據韓天航小説改編的《熱血兵團》《戈壁母親》《大牧歌》等電視劇榮獲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等重要獎項;廣播劇《一壺老酒》獲評第二十四屆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專家評析精品展播連續劇推薦作品,實現了文學價值的多元轉化。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作出全面部署,為師市新時代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馬新蘭&&,“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持續搭建創作平台,健全培養機制,推動文學深入基層、扎根職工群眾,讓文脈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全媒體記者 孫永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