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此,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新疆兵團阿拉爾醫院(以下簡稱“浙大邵逸夫阿拉爾醫院”)介入中心醫師鍾小紅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作為新建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短短三年多時間,醫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一名基層醫務工作者,我要扎根崗位、勇於擔當,將全會精神轉化為守護職工群眾健康的具體行動,為提升區域醫療服務水平、增進民生福祉貢獻力量。”
半個多月前,一名維吾爾族青年因車禍被送至浙大邵逸夫阿拉爾醫院,初步診斷為左小腿開放性骨折。經過詳細檢查發現,患者體內暗藏更加致命的危險——主動脈夾層。“這類疾病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奪走這個年輕的生命。”鍾小紅説。
面對這場與死神的賽跑,醫院介入團隊果斷決定:立即實施自主手術!
“現在,當地越來越多的危重患者能在黃金救治期內得到及時治療,不必再承受長途轉運的風險和等待的煎熬。”鍾小紅的話語中充滿自豪。
“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就是要讓職工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浙大邵逸夫阿拉爾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雷&&,圍繞“大病不出疆”目標,醫院創新推出“技術平移、管理同質”發展模式,採用“30名常駐專家+2名月度輪換專家+N名柔性專家”幫扶機制,累計派出常駐專家92人次、柔性專家275人次,將先進理念和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醫護人員。
如今,浙大邵逸夫阿拉爾醫院兵團重點專科從1個增至6個;引進5G超遠程機器人手術技術;建成雙向轉診綠色通道、檢驗檢查互認、遠程會診等平台;醫院三、四級手術量增長31.93%,轉外就醫患者下降約50%,累計開展新技術新項目225項……一支本土化、高水平的醫療人才隊伍正在拔節生長,優質醫療資源持續下沉,有效破解了南疆地區廣大職工群眾看病難、看病遠的問題。(姜蒙 通訊員 張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