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兵團,金風送爽,碩果盈枝。校園裏,各族學子同窗共讀,書聲與笑語交織;社區裏,鄰里守望相助,小事互幫、難事共解;景區內,各族群眾與游客身着絢麗服飾打卡互動,共赴民俗之約;生産一線,職工群眾並肩耕耘,在增收致富、産業振興的道路上同心同行……行走在兵團墾區大地,一幕幕“共事共樂、同心向暖”的生動場景隨處可見。
近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兵團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引導各族職工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天山南北呈現出民族團結和諧、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文化潤心:凝聚奮進力量
在十四師四十七團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和田紀念館,傾聽沙海老兵橫穿塔克拉瑪幹沙漠、屯墾戍邊的歷史;走進十師一八五團軍武哨所,聆聽兵團職工馬軍武夫婦守邊巡邊的感人事跡;在九師一六一團孫龍珍屯墾戍邊陳列館,重溫烈士壯舉,感悟兵團屯墾戍邊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
文物無言,歷史有聲。博物館裏展陳的一張張照片、一個個場景、一件件實物,濃縮着兵團屯墾戍邊的歷史,見證着屯墾戍邊的偉大。在波瀾壯闊的屯墾戍邊歷程中,兵團人創造了將紅色文化、軍墾文化、中原文化、邊疆文化、各民族優秀文化等融於一體的兵團文化,以此沁潤各族職工群眾的心田。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近年來,兵團深入推進文化潤疆,不斷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加大文化服務供給力度,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紀實文學作品集《戍邊人》等聚焦兵團歷史、講述兵團故事;音樂劇《活界碑》以“七一勳章”獲得者、一六一團退休職工魏德友為原型,講述了以魏德友為代表的兵團人為國戍邊的感人故事;秦劇《西域漢關》在守正創新中講好新疆民族團結新故事,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旋律;《兵團輝煌70年——軍墾讚歌》現代套彩烙畫生動反映兵團屯墾戍邊歷史。
通過一篇篇膾炙人口的文學佳作、一個個震撼人心的舞&作品、一幅幅滌蕩心靈的精美畫卷,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老兵精神深深鐫刻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烙印在維穩戍邊、兵地融合、民族團結的生動實踐中,成為滋養兵團廣大職工群眾的清泉和沃土。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做看得見、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潤物細無聲”的事情。
在四師六十九團中學,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等各民族學生,通過學習剪紙、國畫等,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十師北屯市,“紅石榴”文藝輕騎兵志願服務隊深入各團場連隊,開展文化進萬家活動,用優秀文藝作品織緊扎牢各族職工群眾情感紐帶,促進民族團結;在三師五十三團,兵團豫劇團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通過培養豫劇傳承人,讓非遺文化傳承下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植於各族青少年心中……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各族職工群眾在共同的文化體驗中增進認同、凝聚共識,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文化浸潤中愈發嬌艷。
交流促融:共築幸福家園
正是秋濃色艷,火紅的石榴挂滿枝頭。
在五十三團二連,32座“民族團結大院”坐落在一片豐收的盛景裏。
二連居民賽伯爾·艾牙孜家裏,歡聲笑語不斷。“大家一起種大棚蔬菜,加入合作社,齊心協力謀發展,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賽伯爾·艾牙孜和各族鄰居們共慶豐收。
2022年,二連採用四合院形式,在連隊建起32座“民族團結大院”,每座大院裏住着6至10戶人家。五十三團利用專項資金和援疆資金,為每戶人家在大院的空地上搭建了大棚,種植了果樹。
你幫我種蔬菜、我教你養殖技術,互訴煩惱、共享喜悅……在“民族團結大院”裏,各民族互幫互助、共居共學,繪就了一幅親如一家、守望相助的和諧畫卷。
石榴花開,籽籽同心。近年來,兵團持續深化以“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學習、共同維穩、共同致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主題的“五共同一促進”活動,14個師市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促進各族職工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為忠實履行新時代兵團職責使命、實現新疆工作總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四師六十六團幸福路社區的“鄰里節百家宴”熱鬧開席。各民族特色美食擺滿長桌,各族職工群眾載歌載舞、共品佳肴,歡聲笑語此起彼伏。
“我們經常像家人一樣聚在一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六十六團幸福路社區黨支部副書記馮江燕説,社區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聯誼活動,促進各族職工群眾交往交流交融。
各師市還持續深入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每到節假日,各單位都會舉辦聯誼活動,與結對親戚們共敘情誼、共話未來,親如一家。
心相通、情相融,志相同、力相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廣度和深度持續拓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越鑄越牢。
額爾齊斯河畔,馬殿英用行動書寫的溫情故事,溫暖了職工群眾的生活;戈壁綠洲間,尤良英牽頭的合作社裏,各族社員把共同致富的夢想種進沃土;宣講&前,則溫尼沙・阿布都卡地爾繪聲繪色地講述着民族團結的佳話,讓友愛之花綻放在天山南北……一幕幕生動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場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傳遞着民族團結的溫暖與力量,讓各族職工群眾手拉手、心連心,為兵團高質量發展注入無限生機與活力。
民生提質:共享發展成果
地處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的九師一七○團,常年乾旱少雨,風災肆虐頻繁,“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曾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如今來到一七○團,一幅宜居宜業的鄉村振興新圖景徐徐鋪展:一棟棟新居鱗次櫛比,一條條硬化道路四通八達,精心打造的景點游人如織。近年來,該團因地制宜培育壯大沙棘産業,構建起“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産業鏈,憑藉産業發展成效躋身“國家農業産業強鎮”行列。
“多虧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戈壁荒灘變成了‘綠色銀行’,這樣的幸福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該團職工群眾的由衷讚嘆,道出了民生改善帶來的滿滿幸福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兵團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民生福祉、聚力民生改善,紮實推進少數民族聚居團場、邊境團場建設,累計落實中央財政少數民族發展資金30余億元,實施700余個項目,持續完善生産生活配套設施。
金燦燦的吊幹杏熱銷全國,鼓起一師阿拉爾市職工群眾的“錢袋子”;鮮活肥美的小龍蝦走俏市場,激活四師可克達拉市産業發展新動能;清甜多汁的玉露香梨廣受青睞,躋身十師北屯市特色林果業“新秀榜”……如今,在兵團,“一團一品”“一連一特”的發展格局逐步形成,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讓團結成為看得見、摸得着的幸福。兵團黨委始終聚焦各族職工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持續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以十大民生行動為抓手,從社會保障、勞動就業、文化惠民等民生大事、關鍵實事入手,為職工群眾幸福生活持續加碼;紮實推進興邊富民行動中心城鎮建設試點,不斷完善試點團鎮飲水、綠化、供熱、道路、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健全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體系,讓各族職工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大力實施特色産業培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重點項目,惠及30余萬人次……
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生根,一項項惠民舉措開花結果,不僅讓各族職工群眾的生活質量穩步提升,更夯實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根基。
展望未來,兵團廣大幹部職工群眾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始終牢記初心使命,以堅如磐石的團結之力、銳意進取的奮進之姿,努力把兵團建設得更強大更繁榮,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全媒體記者 陳琼 徐敏 馬雪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