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深入推進草原生態保護築牢綠色屏障
完成草原生態修復治理187.8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42.61%
“這兩年草場逐漸恢復,風沙小了,草也變多變綠了,前些年消失的很多動物又回來了!”8月12日,四師六十七團五連牧工阿布都拉·艾克木高興地説。
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對於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大意義。自2011年我國啟動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以來,兵團緊扣“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落實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科學劃定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及時足額精準發放補獎資金,積極探索畜牧業轉型升級新模式,實現生態保護與牧工增收雙贏。截至目前,兵團已連續實施三輪草原補獎政策,共計投入資金17.6億元,累計完成草原生態修復治理187.8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42.61%,生物多樣性提升10%至15%,草原生態質量持續穩步提升。
針對草原補獎政策覆蓋廣、地區差異大等特點,兵團充分發揮農業科研院校科技人才優勢,由石河子大學馬春暉、張凡凡教授等組成專家團隊,通過梳理政策實施細則,深入牧區實地調研,結合不同區域生態功能定位,總結歸納出8種典型模式,包括“禁牧封育+冬羔生産”“退化草地修復+舍飼集群模式”等,引導各地探索生態保護與畜牧業發展協同推進新路徑,實現“草原增綠、牧工增收”雙重目標。
“我們通過推廣‘牧區分散繁育、農區集中育肥’‘放牧+補飼’‘半舍飼或全舍飼圈養’等科學養殖模式,以及人工種草、肉羊兩年三胎、雜交育肥、引種馴化等先進實用技術,既減輕了草場壓力,又提高了養殖效益。”張凡凡介紹,通過實施草原補獎政策,兵團草原畜牧業擺脫了“重數量、輕質量”的傳統粗放模式,實現“生態保護—高效養殖—牧工增收”牧區産業轉型升級,確保“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肉、減畜不減收”。
如今,農牧結合養殖模式在兵團80%以上的牧區半牧區得到推廣普及,肉羊出欄周期縮短一個月,生産效率提高了20%,牛羊良種率和良種覆蓋率提升了20%;畜群結構持續優化,放牧綿羊存欄佔比從75%降低至25%,舍飼、半舍飼養殖比例達90%,傳統粗放式牧養正向集約化、科學化轉型。
在加強草原生態保護的基礎上,兵團積極引導牧工延伸産業鏈,發展生態旅游等非牧産業,探索建立從“單一養殖”到“全鏈發展”的産業融合發展模式。四師可克達拉市、八師石河子市、九師白楊市等依託草原風光和民俗特色,通過打造生態旅游品牌、發展特色畜産品加工業等方式,帶動牧工戶均年增收3000元至6000元,非牧收入佔比提高了10%至25%。
“草原補獎政策激發了牧工保護草原生態的自覺性、主動性,實現了牧工增收和産業升級雙贏。”兵團農業農村局畜牧獸醫處負責人葉東東&&,將繼續以“生態築基、産業賦能、民生為本”為核心,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推動兵團草原畜牧業實現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全媒體記者 鄭婭莉 通訊員 淮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