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紫色花海綿延鋪展,四師六十六團萬畝薰衣草基地裏游客滿園。昔日伊犁河谷的荒涼之地,如今已成為“中國薰衣草之鄉”“中國美麗鄉村”。在這片底蘊深厚的土地上,有英雄部隊的足跡、仗劍扶犁的讚歌。
六十六團前身為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新一團,在抗日戰爭時期立下赫赫戰功,被稱為“亮劍團”。崢嶸歲月裏,“亮劍”精神在祖國邊陲接續傳承,為六十六團發展壯大注入不竭動能。
平原伏擊戰旗紅
日前,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山河永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革命文物展”開展,首次展出香城固伏擊戰相關珍貴文物,以銘記功勳,昭勵後人。
80多年前的一個初春,河北省威縣以南的香城固戰場響起勝利的歡呼聲。這場聞名中外的伏擊戰被譽為平原殲敵第一役,參加這場戰鬥的部隊中就有三八六旅新一團。
香城固西北地區是一個帶形沙河故道,西邊有一道大沙崗,東北方向約3里處是莊頭村,是一處絕佳伏擊地。
按照計劃,我軍逐步把日寇引至伏擊陣地內。三八六旅旅長陳賡命六八八團第一營在香城固負責正面阻擊,新一團主力迅速進至張家莊、馬落堡以北,切斷敵人退路,主力部隊埋伏在張家莊、馬落堡等地,形成正面阻擊、後面截擊、兩側夾擊之勢。
日寇如期落入包圍圈,明白過來時急忙調轉車頭撤退。這時,我軍立刻從三個方向同時攻擊,經過8個小時的激烈戰鬥,我軍以較小代價,徹底殲滅日寇一個加強步兵中隊,打擊了日寇的狂妄氣焰。
戰後,香城固當地人民編了一首民謠來歌頌這場伏擊戰:“三八六旅好兒郎,打頭的人是陳(賡)、王(新亭)。沙灘佈下口袋陣,轉向湖上撒羅網。汽車大炮全擊毀,日本鬼子見閻王。解了咱們心頭恨,保住咱們好家鄉。”香城固伏擊戰對鞏固冀南抗日根據地産生了重要影響,堅定了華北平原抗日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伊犁河畔唱大風
硝煙散去,隨着新中國屯墾戍邊事業拉開大幕,這支英雄隊伍挺進大西北,扎根伊犁河畔,開啟了火熱的建設年代。
在可克達拉市城區邊緣,六十六團十六連“八一倉庫”靜靜挺立,經過70餘年歲月蕩滌,這一文物古跡的墻皮已斑駁脫落。“軍墾戰士們以滿腔熱血,在這片荒野之上開墾出萬畝良田,他們艱苦創業的精神激勵我們奮勇向前。”利用暑期帶着孩子前來參觀的外地游客王筱靖感慨地説。
1950年初,戰士們來到荒草叢生的原野,住在葦棚和地窩子裏,沒有工具就自己造,沒有耕畜就人拉犁,共計開荒5萬多畝,收穫小麥50萬公斤。1952年,“八一倉庫”拔地而起,成為六十六團第一座糧倉。
多種糧、産好糧,為打牢屯墾戍邊物質基礎提供了有力支撐。自治區勞動模範王均余在六十六團擔任了38年的大田班長,他的傳奇故事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
王均餘力大如牛,勞動中他嫌連隊配發的坎土曼太小,便自己打了把重達3.5公斤的,用的鐮刀也是特製大號的。一次,王均余所在的班接到夜裏裝糧的任務,他趕到裝車點,用胳膊夾起一麻袋麥子像扔枕頭一樣扔進車廂,天亮之前裝滿了8輛車。
播種、拉肥、收割、晾曬、裝車,王均余總是衝在前面,先後37次獲得自治區、兵團及四師各類榮譽。
千里平疇、萬頃碧浪,糧豐果紅、穰穰滿倉,多年來,六十六團幹部職工群眾不怕苦不怕累,持續壯大農業優勢。1994年,六十六團首次為疆外企業代繁玉米種子取得成功。此後,四師可克達拉市不斷擴大制種玉米種植面積,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級玉米制種大縣”。
幸福家園日日新
歲月如梭,精神永恒。日前,六十六團老戰士宣講團被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列為“新時代特別受百姓喜愛的終身學習品牌項目”。
“勞動的雙手能夠翻天地啊,戈壁灘上蓋花園”,82歲的六十六團老戰士宣講團成員劉世德依然記得《戈壁灘上蓋花園》這首歌。他説,現在的美麗城鎮、工廠車間、商超集市,都是在當年的戈壁荒灘上“長”出來的,兵團精神、“亮劍”精神在這裡結出了豐碩果實。
書寫向新圖強新篇章,六十六團主動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大力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加快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近年來經濟體量位居四師各團場第一梯隊,城鄉和諧的田園式家園宜居宜業、日新月異。
依託緊鄰可克達拉市、伊寧市的區位優勢,圍繞保障城市供應,六十六團大力建設高標準蘋果示範園、花卉基地、優質高效設施農業基地,産業提質增效步入“快車道”,果品出口哈薩克斯坦等國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5家,帶動大批職工群眾增收致富,團場綜合實力持續增強。
主動融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兩霍兩伊”一體化發展戰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六十六團文旅産業發展勢頭強勁,60余家民宿、農家樂引來八方游客,一幅環境優美、産業興旺、生活富足的幸福畫卷徐徐展開。
光影流轉,山河日新。來自烽火歲月的“亮劍”精神,正以獨特輝光閃耀北疆大地,讓六十六團這片熱土生機勃勃、華彩綻放。(蘭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