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稱西域,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早在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管理整個西域軍政事務的西域都護府,標誌着新疆從那時起就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自漢代起,唐、宋、元、明、清等歷代中央王朝從“天下一家”的理念出發,秉持大一統的天下觀、“華夷一體”的民族觀、“根葉相連”的邊疆觀,高度重視新疆治理,與時俱進改進制度、創制政策,促進了新疆與中原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了新疆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融合,增強了新疆各民族的中華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推動了中國大一統國家的形成與鞏固,積累了很多可貴的治理經驗,取得了重大的治理成效。這些經驗對當代新疆治理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成為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的珍貴財富。
一、歷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的主要經驗
堅持治理一體化的“大一統”思想。“大一統”思想主要是指國家要統一,治理上政治要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要高度集中。“大一統”思想萌發於春秋,形成於秦代,完善於漢代,成為歷代中央王朝治理國家和經略邊疆的核心理念而世代傳承,使國家政治、軍事和經濟在地緣上彼此互補,發揮了巨大的優勢效應,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歷代中央王朝經略和治理新疆也深刻地體現出這一思想。“大一統”思想首先體現在歷代中央王朝對新疆的積極統一上。西漢以聯絡烏孫抗擊匈奴為契機,將“大一統”思想納入其經略和治理西域的戰略。公元前60年,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漢,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開始對新疆地區進行有效管轄。東漢經略新疆經歷“三絕三通”,這個曲折過程彰顯了東漢王朝在“大一統”理念下經略新疆的決心。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接續兩漢管轄新疆地區,無論是曹魏政權、前涼政權、前秦政權還是北魏政權,都一以貫之地經略新疆,體現出“大一統”思想的影響。隋唐秉持“天下一家”理念,深化對新疆的經略,隋煬帝時裴矩編撰《西域圖記》,記述西域各地歷史沿革,傳承“大一統”理念。唐朝統一新疆後,對其進行系統的軍事、行政和文化治理。五代宋遼金時期“大一統”觀念又有新的發展,宋、遼、金均以正統自居,新疆地區高昌回鶻、於闐以及喀喇汗王朝均向中原政權遣使朝貢,接受冊封。12世紀上半葉,西域統一於西遼,為元朝實現“大一統”奠定基礎。元明“大一統”格局大大增強了對新疆地區的管轄。1218年,蒙古攻滅西遼。1406年,明朝設立哈密衛經略新疆,冊封哈密、別失八里、亦力把裏、吐魯番、瓦剌等地方首領,並頒發印信。察合&後王建立的葉爾羌汗國向明朝“求貢”,反映其“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清朝強調長城內外是一家,積極經略邊疆,經過康雍乾三代的努力清朝統一新疆,這是“大一統”思想的生動體現。
“大一統”思想還體現在對新疆治理制度一體化的追求。
堅持推動治理體制一體化。縱觀歷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的實踐,從因俗而治到與中原治理體制一體化是不懈的追求。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和“西域長史”最高軍政長官,賜予西域地方首領和主要官員印綬,任命諸城國譯長、城長、都尉及當戶等,形成軍事管理下的民政因俗而治模式。此後,這種模式為歷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所遵循。隨着漢族人口在西域規模的擴大,中央王朝的郡縣制度逐步進入西域,也成為因俗而治的組成部分。十六國時期,前涼等河西政權設立高昌郡,形成郡、縣、鄉、裏四級組織,將中原地區郡縣制引入新疆。北魏王朝設置鄯善鎮、焉耆鎮,加強對西域的治理。隋朝設鄯善、且末和伊吾三郡,擴大郡縣制在新疆地區的範圍。唐朝在伊州、西州和庭州等地採用與中原地區相同的府、州、縣、鄉、裏治理制度;在其他地區,唐朝則設置“羈縻府州”。宋元明時期,中央王朝通過設置軍政管理機構、冊封任命地方首領等措施經略新疆。清朝統一新疆後,在伊犁將軍下採用札薩克制度、伯克制度和州縣制度,把因俗而治推到新的階段。1884年,新疆地區建省,新疆治理體制最終完全實現與中原地區一體化。可見,治理體制一體化是中央王朝“大一統”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歷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的歷史歸宿。
堅持強兵足食確保武備安邊。新疆地處祖國大西北,遠離中原地區,周邊地緣環境歷來複雜,無論是對其經略還是治理都需要駐紮強有力的軍隊,同時還需要提供足夠的後勤保障。歷代治理新疆都以軍統政,漢代設西域都護府、西域長史。曹魏和西晉在新疆先後設置戊己校尉、西域長史。唐朝在新疆建立起更加完備的軍政體系,設立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在龜茲、於闐、疏勒、碎葉(一度是焉耆)設四鎮。元代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新疆地區軍政事務,明朝設立哈密衛,清朝設置伊犁將軍。除了上述軍事設置外,還建設有相應的軍事體系,諸如漢唐時代的烽燧體系,唐代的軍、守捉、鎮體系,清代驛路、塘站、卡倫體系。駐軍和相應的軍事體系建設,確保震懾敵人,維護邊疆安全。
新疆駐軍歷來與屯田密切關聯。新疆地廣人稀,生産落後,難以維持大量駐紮軍隊。因此,歷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都注重屯田,自力更生,以屯田供養軍隊。迄至元代,新疆屯田主要是軍屯,屯田地區以南疆為主,如漢代的渠犁、樓蘭、尼雅、疏勒等地,唐代的龜茲、焉耆、於闐、疏勒等地。清代屯田重點在北疆,如巴裏坤、烏魯木齊、伊犁等地,南疆也有規模不小的屯田,如喀喇沙爾(焉耆)、庫車、阿克蘇、烏什、巴爾楚克(巴楚)、喀什噶爾、葉爾羌、和田等地。根據實際需要,歷代屯田有所創新,尤以清代屯田達到高峰,清代屯田種類多,包括兵屯、旗屯、民屯、遣屯等;屯田範圍廣,遍及天山南北。正是屯田保證了駐軍,使新疆的武備得以維持,使新疆得以安定。
堅持開發建設新疆實現發展實邊。歷代中央王朝注重新疆的開發建設,通過發展充實邊疆和鞏固邊疆。除了屯田開發外,中央王朝也重視地方農業生産,清代林則徐受命勘探水利、修築水渠、擴大坎兒井規模;建省後,首任新疆巡撫劉錦棠招徠中原地區民眾發展生産。在商貿上,維護絲綢之路,發展貿易。魏晉南北朝時期,朝廷設西域校尉負責迎送西域各地的朝貢使者和商旅,經濟往來十分頻繁。唐朝與回鶻開展的互市,規模龐大。明代通過朝貢繼續維持西域與中原貿易。清朝在新疆與哈薩克實行絹馬貿易,發展與中原地區貿易,晚清形成燕(含京、津)、晉、秦、隴、蜀、湘、鄂、豫八大商幫;近代新疆還拓展與英、俄貿易。中央王朝也重視新疆人口發展,清代乾隆五十六年至咸豐七年,30年間烏魯木齊和巴裏坤人口由12.4萬多人增加到31萬人。從乾隆四十年至道光中期,50年間南疆維吾爾族人口翻了一倍多。清末,中央政府大力推行移民實邊,鼓勵中原地區民眾赴邊疆開墾荒地,新疆也在其列,新疆人口得到充實,促進了經濟發展。
堅持“華夷一體”促進各民族交融。“華夷一體”強調中原人民與邊疆人民應一體看待,是歷代中央王朝治理國家的理念。新疆歷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西漢統一新疆開啟了新疆各民族與中原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幕,中原地區的軍人、商人前往新疆;新疆各地方首領派遣子弟長期居住長安,學習漢文化。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時期,鮮卑、柔然、高車、吐谷渾等北方游牧民族遷入新疆,與生活於此的匈奴、烏孫、月支、漢人等雜居共處,促進了不同民族的交流。新疆與中原的交往也日益頻繁,大量漢人進入新疆,促進了各民族的交融。隋唐時期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加強,新疆的民族格局出現新的變化,突厥解體並退出歷史舞&,漠北草原的回鶻西遷,吐蕃與唐在新疆角逐延續了魏晉時期民族融合的歷史趨勢,中華民族凝聚力在人口大遷徙中不斷增強。五代宋遼金時期,在新疆活動的民族主要有回鶻、葛邏祿、樣磨、漢、吐蕃及契丹等。元明時期,民族融合再現高潮,大量漢人、蒙古人、女真人、党項人等進入新疆,多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清朝統一新疆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達到新高度。乾隆時期,遷徙滿、漢、蒙古、錫伯、索倫等民族到新疆戍邊,渥巴錫率土爾扈特部萬里東歸。近代,新疆各族人民共同抵禦外侮,維護國家統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提升,涌現出不少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的各民族傑出人物,如哈密的額貝杜拉、吐魯番的額敏和卓等。歷史表明,在治理新疆過程中,歷代中央王朝秉持“華夷一體”理念,推動各民族遷徙匯聚,促進交往交流交融,使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強化。
堅持交流互鑒推進多元文化融通。新疆歷來是多種文化交匯之地,歷代中央王朝堅持交流互鑒,推進多元文化融通。漢代中原的農業生産技術、禮儀制度、漢語和漢文書籍、絲織品等在西域廣泛傳播,而新疆舞樂傳入中原地區並深受喜愛。正是交流互鑒使新疆各民族文化在漢代就納入了中華文化譜係。魏晉南北朝時期,新疆的音樂、舞蹈等持續傳入中原。十六國時期,龜茲樂傳入河西,至北魏統一中原後風靡一時。魏晉南北朝時期,新疆多民族分佈格局使不同類型文化得到傳播。經過三四百年的整合,尤其是中原文化廣泛傳播,新疆文化進一步融入中華文化體系中。隋唐時期,中原文化在新疆深入傳播,漢語言成為官方通用語、儒家文化思想得到深植。例如,《蘭亭序》抄本在新疆和田等地傳播,表明漢語書法受到當地少數民族喜愛;中原的姓氏文化在新疆廣受接納,喀什地區“裴”姓、龜茲地區“白”姓以及和田地區“李”姓等就是代表;龜茲地區石窟群中的庫木吐喇、阿艾等石窟有濃郁的中原風格;新疆地區的舞蹈、音樂在中原進一步流行。五代宋遼金時期,新疆各民族大量吸收中原文化,西遼統一西域後中華文化再次出現西傳高潮。例如,西遼典章制度多依從中原,頒行中原形制的“康國通寶”“鹹清元寶”錢幣,高昌回鶻佛教壁畫的唐朝遺風突出。元朝是中華各民族大交流的時代,文化互鑒互學深入,中原地區與新疆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遠邁前代。明代新疆文學、藝術、音樂、舞蹈等均有新的發展,大批少數民族移居內地,涌現出史學家廉希賢、文學家貫雲石與薩都拉、農學家魯明善、翻譯家安藏等傑出人物。清代新疆各民族文化交融進入新時期,各民族文學、藝術、音樂、舞蹈均有明顯的發展;中原地區民眾帶來多彩多姿的民俗文化,歌舞、雜技、戲曲、節日、祭祀、廟會、社火逐漸在新疆傳播、交融。新疆建省後,儒家教育形成體系,給新疆社會帶來新氣象。中原地區建築形制廣泛運用於民間、寺院和城市建設上。清朝“同文之盛”深入新疆,民間戲曲出現漢語—維吾爾語合璧,西北輿地學和新疆方志的編纂顯現出新疆文化融合的深入和廣泛。
堅持絲綢之路暢通確保開放包容。自西漢張騫鑿通西域後,新疆一直是絲綢之路的樞紐,歷代中央王朝都致力於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漢代絲綢之路的南道與北道均已開通,東西方商品、使者、文化交流不斷。唐代在西域建立驛館,進一步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和便利;元代在西域設站赤,發展了新疆交通體系,形成“草原絲綢之路”;清代設置遍佈天山南北的軍&、驛站和線路,在承擔軍隊調遣、文報傳遞的同時,也大大便利了絲綢之路的商業往來。實際上,經過歷代中原王朝的經營,絲綢之路形成了遍佈歐亞大陸沙漠戈壁、高山草原的交通網絡,枝幹縱橫,溝通歐亞大陸。歷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都注重開拓、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體現出中原王朝的開放和包容,使絲綢之路主導了陸權時代東西方大交流。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同民族、物種、宗教、使者、商品、文化和信息等,都通過這個巨大的交通網絡而暢行東西方,促進了歐亞大陸的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鑄就了中華民族開放的性格和包容的胸懷,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影響。
二、歷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的主要成效
經過2000多年的實踐,中央王朝治理新疆雖然經歷曲折,但取得了重大成效。
形成了明確固定的新疆治理地域。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疆域在清朝統一至鴉片戰爭前形成,進入近代後現代中國疆域逐步確立。同樣,歷代中央王朝治理下的新疆地域也逐步確立下來。受古代疆域觀念的影響,古代西域的地域界定是有差異的,歷代中央王朝治理下的西域有所不同。公元前1世紀,西漢設西域都護於烏壘城(今輪&縣境內)治理西域,統轄地域包括天山南北、帕米爾高原、費爾幹納盆地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部分地區。公元7世紀唐朝治理西域,統轄地域超過漢代,包括天山南北、阿爾泰山東西、帕米爾以西及中亞的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元朝政府治理西域,統轄地域包括天山南北及中亞許多地區。清朝統一新疆後對國內外多次宣布:“準噶爾蕩平,凡有舊游牧,皆我版圖”。清朝西北地區劃分為兩大部分,北部是以額爾齊斯河、齋桑泊、阿爾泰山和薩彥嶺為中心的地區,為烏裏雅蘇&定邊左副將軍所管轄,其地域包括今天新疆北部、蒙古國西部、俄羅斯部分以及哈薩克斯坦部分地區。南部則包括天山南北和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直至帕米爾地區,屬伊犁將軍管轄。近代,中國西北疆域、特別是伊犁將軍治理下的新疆地域發生較大變化。沙俄利用軍事威脅、外交欺詐等手段,強迫清朝政府與之簽訂多個不平等條約,侵吞中國西北邊疆地區70余萬平方公里領土,其中大部分是伊犁將軍治理下的中國新疆地區。1884年新疆建省,近代新疆的地域最終確定。
實現了新疆治理制度與全國一體化。自秦代開始,中國歷代中央王朝的治理制度基本都是郡縣制。歷史證明,該制度適應中國封建經濟社會發展,有助於中央政令推行,有利於國家統一。但是,從中國歷史發展來看,邊疆地區也常因俗而治,採取一些特殊制度和相應的政策,新疆就是其中的典型。長期以來,中央王朝治理新疆的制度模式可大致概括為軍府制+冊封制的模式。具體説來,軍府制度是一種以軍事管制為主的統治制度,主官多為武官,負責統兵駐防,平時訓練屯田,戰時出征作戰。而地方行政、民事和宗教等事務則由中央政府冊封任命的當地上層首領處理。新疆從漢唐的西域都護府到清代的伊犁將軍基本都是這樣。這種制度在一定時期內有利於團結少數民族首領,有利於盡快穩定地方和發展經濟。但是,從國家治理的宏觀角度來看,地方首領擁有較大的特權和利益,對國家政令通行、賦稅徵收和社會進步都不利。在中央王朝治理新疆的過程中,西晉就在吐魯番設立高昌郡,開始實踐治理制度的統一。至清代晚期,左宗棠消滅阿古柏和收回伊犁後,“為新疆畫久安長治之策”,“則設行省,改郡縣”。1884年新疆建省。新疆建省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歷代中央王朝治理的結果。
鑄就了中華民族、中華文化與國家認同。在歷代中央王朝的治理下,新疆各民族鑄就了堅定的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和中國認同。在歷代中央王朝治理下,自漢代起中原的儒家文化、漢語言、生産技術傳入新疆,同時佛教、龜茲樂舞等西域文化影響中原,形成多元文化並存與交流的格局。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代延續不斷,漢人、匈奴人、突厥人、回鶻人、蒙古人等數十個民族交往融合,至清末形成維吾爾、漢、蒙古、哈薩克、滿、回、柯爾克孜、達斡爾、錫伯、塔吉克、塔塔爾、烏茲別克、俄羅斯等民族,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生産生活中,新疆各民族與中原地區文化交流互鑒,交互融通,共同鑄就了中華文化。在保衛邊疆安全、維護新疆穩定和近代反對外國侵略中,新疆各族人民增強了凝聚力,強化了國家認同。
塑造了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品牌。自從張騫鑿通西域後,在歷代中央王朝的治理下,貫通東西方的交通大通道得以穩定和暢通,被後人譽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實際上是網狀的交通系統,從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經印度、中亞、西亞連接北非和歐洲。新疆處於這個交通網的樞紐地帶,其安全、穩定和發展確保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滿足了東西方各地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為推進人類共同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絲綢之路是人類共有的歷史文化遺産和品牌。
三、歷代中央王朝治疆經驗的當代啟示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産黨高度重視新疆治理,總結歷史上治疆的經驗,根據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需要,繼承和創新治理制度,新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組建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形成社會主義的治疆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化了對治疆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形成了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明確了“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的方針策略。當前,新疆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正在全力以赴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美好新疆。
傳承屯田戍邊精神維護中國西北安全與穩定。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維護新疆安全、穩定是當代新疆的首要工作。歷代中央王朝團結和帶領新疆各族人民,戰勝地緣複雜、交通險遠和補給艱難等困難,成功地維護了新疆穩定,保衛了祖國大西北邊疆的安全。當代新疆安全環境發生變化,非傳統安全與傳統安全風險交織,加強軍隊現代化建設,發展新時代屯墾事業,強兵足食仍是維護祖國西北邊疆安全和新疆穩定的重要任務。
秉持開放與發展理念建設中國西部經濟樞紐。要研究和吸收歷史上開放包容和發展進步的治疆經驗,充分挖掘和利用新疆的地緣優勢,利用諸多口岸、經濟特區、自貿試驗區等政策,將新疆建設成為國家對外開放的前沿,探索與中亞等毗鄰區域經濟一體化;充分利用新疆的土地、光熱資源,將新疆建設成為中國農業大區、強區;充分挖掘新疆的巨大潛力,改變中國歷史上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為經濟樞紐的格局,將新疆建設成為中國西部的新經濟樞紐,從根本上平衡中國東西部發展,帶動歐亞內陸經濟社會發展。
秉持文化融通理念建設中國西部文化高地。新疆自古就是多種文化的薈聚交融之地,當代新疆周邊文化多樣,新疆堪稱是文化銜接地帶。應繼承歷史上文化融通的傳統,一方面充分做好中華文化建設,深化新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中華文化的認同;另一方面將新疆建設成為中華文化高地,有效傳播中華文化,擴大中華文化與周邊地區文化的交流互鑒。
加快民族交融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不斷總結歷史上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經驗,以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為主線,在新疆深入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作,深入建設共同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結合國家經濟樞紐建設,以發展帶動各民族人口流動,建設各民族嵌入式居住和工作環境,強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勢,使新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守祖國邊防,共建祖國邊疆,共創祖國美好未來。(許建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