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開的“中國絨花”裏,有他!-新華網
2025 04/10 10:59:15
來源:光明日報

盛開的“中國絨花”裏,有他!

字體:

  業內有這麼一句話:“世界棉花看中國,中國棉花看新疆。”但你知道嗎?新中國成立之初,新疆産棉量只佔全國總産量約1%!

  之所以發生如此巨變,離不開一批批農業技術人員的辛勤努力,其中有個閃亮的名字,人們不會忘記——“中國長絨棉之父”陳順理。

  “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為國家富強而奮鬥!”1950年夏天,27歲的浙江大學農藝專業畢業生陳順理,懷着這一豪情壯志來到新疆,投身沙井子農業試驗場。

  眼前、腳下、身邊……全是黃沙!他四下張望著,不解地問前來接他的工作人員:“辦公室在哪啊?”對方笑着指指腳下:“喏,這不是嗎!”定睛一看,原來是幾間在沙地上斜斜挖出的地窩子。

  陳順理二話不説,扛起鋪蓋卷,一貓腰,便鑽了進去。

  家鄉的桑麻,家鄉的水!沒想到,這位生於湖南的小夥子,對於大漠罡風、澇壩融水卻安之若素,地窩子一待就是多年。

  長絨棉,被譽為“棉中白金”,比普通棉花纖維長、強度大,紡出的高韌度細紗不但可用於民生,更可用於飛機相關部件、降落傘、汽車輪胎製作等特紡工業,對國防軍工意義重大。當時,只有埃及、美國等少數國家能夠大面積種植。

  “沒有自己的長絨棉,腰桿子就挺不直!”陳順理把這句話刻進了心裏。

  哪一片區域適合種植長絨棉?很多個清晨,他戴上草帽,拎着饃饃和水壺就出門,在戈壁荒灘上一轉一整天。考察結果給了他信心:“塔裏木墾區光熱資源豐富,每年有近一半時間和長絨棉産區的自然條件相似!”

  試種的契機,終於來了——

  1953年春,農業部寄來了一斤從蘇聯引進的埃及“萊特福阿金”長絨棉種子。

  陳順理如獲至寶!春天,他將種子小心翼翼地播下,頂着風沙蹲在田埂旁,記錄棉苗倒伏角度;秋天,拎着馬燈鑽進地窩子,一粒粒地觀察棉種……同事們半是敬佩半是心疼地開玩笑:“種子都睡了,你還醒着。”

  然而,無情的打擊還是來了——深秋,寒霜突襲,試驗田裏的大部分棉株被凍成了黑褐色。陳順理沒有氣餒,擴大繁殖群體,繼續試種……

  1955年,引種終於成功了!籽棉平均畝産98公斤,纖維品質達標,試紡廣受好評。

  陳順理並沒有就此滿足——他要培育中國自己的長絨棉品種。

  他從數萬株棉苗中細細篩查,終於發現了一株符合條件的天然雜交變異株。由此起步,又是一番艱苦的育種和系統選優工作。1959年,他育出了中國第一個長絨棉品種,浩瀚沙海中開出了一大片白胖胖的“中國絨花”。帶着“打勝仗”的喜悅,人們將其命名為“勝利一號”。

  陳順理依然沒有停下步子。向着豐産、優質、推廣價值大的目標,一次又一次發起新的“進軍”。

  歷時8年,新品種“軍海一號”問世,1976年至1985年,“軍海一號”累計創收4.3億元。此後,“新海8號”“新海11號”……

  每個新品種背後,都是汗水、堅持和知識分子身上那種深沉的家國情懷。

  20世紀80年代初,陳順理作為中國棉花學習組成員前往埃及考察調研。在尼羅河三角洲的棉田裏,他被“吉扎45”深深吸引了——這種超級長絨棉的畝産比我國足足高出一倍多。

  他攥着資料沉默不語……

  於是,整個考察期間,他推掉了接待方的其他安排,緊緊盯住了“吉扎45”。

  回國後,他開始了又一輪攻堅。那些年,全連的午休號聲從未喚回過他;深夜,他屋裏的燈火總是最後一個熄滅……數年鏖戰,這才有了後來媲美甚至超越“吉扎45”的“新海”系列。

  他的兒子曾這樣訴説:“父親幾十年來只休過一次探親假,在老家住了3天,就急急忙忙趕回塔裏木了。每次出差回來,父親總是先去看他的寶貝試驗田……”

  陳順理的心,留在了這片滿目棉鈴的土地。曾經幾次有其他省份科研單位用優厚的待遇挖他,都被他一口回絕:“哪也不去!活着,就在這裡幹一輩子;死了,骨頭就埋在塔裏木。”

  1999年,76歲的他,永遠長眠在了這片熱土……

  如今,新疆長絨棉的品質享譽全球!

  (原載《光明日報》2025年4月9日1版)

 (光明日報記者 趙明昊 方曲韻 靳昊 孫金行 通訊員 王夢琳)

【糾錯】 【責任編輯:周倩】